[實用新型]一種魚苗孵化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120135986.5 | 申請日: | 2011-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986527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9-28 |
| 發明(設計)人: | 李勤慎;邵東宏;岳永河;王全意;秦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30030 甘肅省蘭州***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魚苗 孵化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產養殖設備,具體為一種魚苗孵化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魚類的魚苗孵化分為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人工孵化大多使用孵化環道或孵化桶的方法,前者一般都建在室外,場地規模大,成本高,環道內易形成死角,發眼卵死亡率高;后者需要依靠專門的配套設施,結構單一,使用不便,成本也很高,不管那種方法都需要人工設置水流,建造孵化設施,配備孵化設備,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孵化的成本,常常因停電或是機械故障導致發眼卵死亡。而魚苗的自然孵化一般是在適合的自然水域采用網箱養殖,現有的網箱類的孵化器,由于其尺寸固定,并且呈多邊形,則易形成死角,造成發眼卵的孵化密度小,孵化率低。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孵化密度大,孵化率高,無死角,使用方便的魚苗孵化裝置。
本實用新型一種魚苗孵化裝置,包括底座,固定架,孵化器1和頂蓋2,其特征在于,底座由若干個支板4和對應設置在支板4下方的支腳3組成;固定架由若干個固定桿5和連接在固定桿5頂端的拉環6組成;若干個孵化器1相互套合組裝,在最上層套合頂蓋2,一并放置在支板4上,并由固定桿5底端通過螺栓對應連接在支板4上固定。
進一步,所述的孵化器1呈籠屜狀,上端略小于下端,其上端可套合在另一個孵化器1的下端;側壁上開有小孔,外壁上對稱設有把手7;內部底板上開槽并鋪設有篩網8。
進一步,所述的頂蓋2下端和孵化器1上端相配合,上端設有錐形封蓋;頂蓋2的外壁以及封蓋上均開有小孔。
進一步,所述的若干個支板4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其另一端呈環形陣列。
本實用新型一種魚苗孵化裝置,通過采用可以套合組裝的籠屜式設計孵化器1,針對發眼卵數量的不同情況方便的增減孵化器1的數量保證孵化溶解氧需求,而且截面呈圓形的孵化器1無死角,保證孵化的連續性,通過設置的小孔保證水流的暢通和水環境的穩定,無需人工設置水流,相比現有技術提高出膜率達20%;其有益效果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隨意組合,孵化密度大,效率高,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孵化器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孵化器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頂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固定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孵化器1、頂蓋2、支腳3、支板4、固定桿5、拉環6、把手7、篩網8
具體實施方式
實例1
本實用新型一種魚苗孵化裝置,如各附圖所示,其包括包括底座,固定架,孵化器1和頂蓋2,其中底座由支腳3和支板4組成,固定架由固定桿5和拉環6組成,孵化器1呈籠屜狀,上端略小于下端,其上端可套合在另一個孵化器1的下端;外壁上開有小孔,并對稱設有把手7;內部底板上鋪設有篩網8。將本實用新型用于鱒魚發眼卵的孵化,選擇四個孵化器1,在每個孵化器1中的篩網8上平鋪一層發眼卵;接著將四個孵化器1依次套裝組合起來,在最上層的孵化器1上蓋上頂蓋2;然后將組裝在一起的孵化器1和頂蓋2放置在底座的支板4上,用固定架的三個固定桿5對應連接在支板4上進行固定,旋緊螺栓,最后通過拉環6將孵化裝置整體放入適宜孵化的自然水體中,并將其固定即可完成鱒魚發眼卵的發育過程。
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僅僅局限于以上實施例,凡是本技術領域的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本實用新型的相似變化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一種魚苗孵化裝置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未經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13598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