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鍛鋼鉤尾框彎曲模無效
| 申請號: | 201120113960.0 | 申請日: | 2011-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45276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23 |
| 發明(設計)人: | 高森林;徐岳強;邱海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陰南工鍛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37/10 | 分類號: | B21D37/10;B21D37/18;B21D11/10;B21D11/2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4400 江蘇省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鍛鋼鉤尾框 彎曲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貨車鍛鋼鉤尾框制造工藝技術,是鍛鋼鉤尾框制造工藝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裝置。
背景技術
鍛鋼鉤尾框是鐵路車輛連接裝置中的一個U形部件見圖6,和車鉤、緩沖器等配件組合成車鉤緩沖裝置,直接完成車輛之間縱向力的傳遞。過去鐵路車輛上使用的鉤尾框一直是鑄鋼件,由于鑄鋼件難免存在氣孔、夾雜、縮松等缺陷,強度很難提高?,F采用高強度的合金鋼軋材,通過鍛、壓加工然后彎曲成型,使鉤尾框材料形成全纖維組織,其內在缺陷比鑄鋼件大大減少,綜合機械性能提高,其強度和使用壽命可成倍提高。但因為是將鍛壓加工后的坯料趁熱彎曲成型,所需模具不能與冷壓模相同,否則會使框體側板厚度變形大而影響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鍛鋼鉤尾框經鍛造初步成型后,在其鍛造溫度內沿纖維方向彎曲成U字型框體,提供一種熱壓效果好、框體側板厚度變化小,防止框體被劃傷或被拉長變形和脫模方便的鍛鋼鉤尾框彎曲模。
本實用新型的鍛鋼鉤尾框彎曲模,其結構包括上模、上模座和下模部件,上模經連接螺栓裝在上模座的下端;其中,下模部件包括下模、輥子和銷軸,輥子通過銷軸安裝在下模上,所述輥子的邊緣應適當突出到下模邊緣內,在所述下模內放入一個與下模內壁貼合的潤滑膜。
所述輥子邊緣突出到下模邊緣內的最佳值選為2~5毫米。
所述潤滑膜層為聚四氟乙烯塑料,所述潤滑膜層的厚度為0.3~0.5mm。
本實用新型的鍛鋼鉤尾框彎曲模,由于在下模內側設有輥子和潤滑膜,使鉤尾框兩側板在滑入下模時,因輥子能隨鉤尾框兩側板滑入而轉動,以及潤滑膜可將兩側板與下模隔離開,同時起到潤換和減小摩擦力的作用?;霑r框體兩側板和下模的摩擦,能有效防止由于摩擦力太大而將框體兩側板劃傷或將拉長變形。具有熱壓效果好,框體側板厚度變形小,能有效避免框體被劃傷或被拉長變形和脫模方便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鍛鋼鉤尾框置于彎曲模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鍛鋼鉤尾框在彎曲模上被彎曲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鍛鋼鉤尾框在彎曲后被上模吊起而從下模脫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鍛鋼鉤尾框在上模上從側面被脫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鍛鋼鉤尾框產品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參見附圖1,圖中的1是上模座,2是上模,3是螺栓,4是下模,5是輥子,6是銷軸,所述上模2經螺栓3固定連接在上模座1上,輥子5通過銷軸6安裝在下模4上,安裝時應將輥子5的邊緣適當突出到下模4的邊緣內,在所述下模內放入一個與下模內壁貼合的潤滑膜10。該潤滑膜層為聚四氟乙烯塑料,所述潤滑膜層的厚度為0.3~0.5mm。所述輥子5的邊緣突出到下模4邊緣內的最佳值選為2~5毫米。可根據不同型號的鉤尾框更換不同的上模。也可根據不同型號的鉤尾框更換輥子5,必要時也可更換下模。
工作時將上模座1安裝在液壓機的滑塊7上,下模4安裝在液壓機的工作臺9上并將其上下對齊,使上模2可深入下模4中間并使上下模之間的間隙均勻,然后將鍛造后平直的鉤尾框毛坯8放在下模4上,同時使其突出的尾部在兩側輥子5之間對正,參見圖2。開動液壓機使液壓機滑塊7下降將鉤尾框毛坯8沿輥子5之間壓入下模4,直至使彎曲后的鉤尾框毛坯底部完全和下模貼合,參見圖3。開動液壓機將液壓機滑塊7升起,滑塊帶動上模和其模座上的凸臺部位鉤住鉤尾框毛坯頭部直至鉤尾框毛坯底部完全脫離下模,參見圖4,最后將鉤尾框用專用工具將其從圖4位置的前后方向拉出平放在平臺上即可,參見圖5,完成鉤尾框的彎曲工作。具有熱壓效果好,框體側板厚度變形小,能有效避免鉤尾框體被劃傷或被拉長變形和脫模方便等優點。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陰南工鍛造有限公司,未經江陰南工鍛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11396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