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復合觸點活動底模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109620.0 | 申請日: | 2011-04-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52788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30 |
| 發明(設計)人: | 王原 | 申請(專利權)人: | 漳州格林電氣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C25/02 | 分類號: | B21C25/02;B21C23/22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誠得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35209 | 代理人: | 方惠春;戚東升 |
| 地址: | 363901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復合 觸點 活動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復合觸點活動底模,按國際專利分類表(IPC)劃分屬于觸點加工模具類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觸點為是繼電器(電子開關)的關鍵部件,通過動觸點和靜觸點的接觸和斷開來完成電路的開關作用。一般的觸點是由柱狀的金屬材料并通過模具沖壓成型,模具由動模和底模組成,目前的底模都是固定的,即底模芯與固定座是一體的,通過動模具單邊的沖壓力將觸點鐓制成型,為了提高觸點的導電性能及控制成本,往往由CU柱主體A和Ag觸端B并通過上述模具結構鐓制成型,由于現有單邊的沖壓的模具方式,使加工成型的觸點如圖1或圖2所示,CU柱主體與Ag接觸面為凹形弧面,即觸點的邊緣銀層與中間銀層的厚度不一致,影響到觸點接通時的導電性能。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的復合觸點活動底模,該底模利用彈簧的彈力作用在觸點成型時CU柱主體和Ag觸端層接觸面趨于平面,從而能有效提高觸點的導電性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復合觸點活動底模,包括固定座、底模構件、壓板及機身,其中:
固定座,其中心橫向設有通孔用于固置底模構件,固定座前、后側設有壓板及機身;
底模構件,包括底模芯、頂件和彈力機構,上述三者組合為一體安裝于固定座中心的通孔內,且底模芯的成型端向前延伸并伸出于壓板的前側面,頂件設置于底模芯的階梯孔內并向后穿過彈力機構而延伸至固定座后側機身,彈力機構的彈力件抵觸于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及頂件的作用下前后移動;
壓板,固接于固定座的前側面,其上開有與固定座配合的孔。
進一步,所述的彈力構件包括彈簧及配合的彈簧座,彈簧一端抵觸于彈簧座上,另一端與底模芯相頂接。
進一步,所述的頂件包括頂針及頂桿,頂針設置于底模芯的階梯孔,另一端與頂桿接觸,上述的頂桿穿過彈簧座的底孔另端與機身相接。
進一步,所述的底模芯為臺階式結構,其臺階處與壓板配合限位。
本實用新型將底模改為活動構造,通過對觸點的雙邊擠壓變形實現CU柱主體和Ag觸端層接觸面趨于平面的目的,具體是將底模芯改為臺階式,總長變短,增加底部的彈簧與彈簧座,將頂桿從中間穿過,而底模芯頭部的臺階處則要加上壓板來限位。當模具把復合材料銀和銅壓到底模上時,底模后端的壓縮彈簧開始變形,即有了反作用力使底模芯向前擠壓觸點,此時觸點則在前后模具的擠壓與反擠壓作用下成型,達到理想的銀層厚度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觸點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與動模加工后的觸點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請參閱圖2、圖3及圖4,一種復合觸點活動底模,包括固定座7、底模構件、壓板2及機身9,其中:
固定座7,其中心橫向設有通孔71用于固置底模構件,固定座7前、后側設有壓板2及機身9;
底模構件,包括底模芯3、頂件和彈力機構,上述三者組合為一體安裝于固定座中心的通孔內,且底模芯的成型端向前延伸并伸出于壓板的前側面,頂件設置于底模芯的階梯孔內并向后穿過彈力機構而延伸至固定座后側機身,彈力機構的彈力件抵觸于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及頂件的作用下前后移動;
壓板2,固接于固定座的前側面,其上開有與固定座7配合的孔。
請參閱圖2及圖3彈力構件包括彈簧5及配合的彈簧座6,彈簧5一端抵觸于彈簧座6上,另一端與底模芯3相頂接。上述的頂件包括頂針4及頂桿8,頂針4設置于底模芯的階梯孔,另一端與頂桿8接觸,上述的頂桿8穿過彈簧座6的底孔另端與機身9相接。所述的底模芯3為臺階式結構,其臺階處與壓板2配合限位。
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觸點邊緣銀層厚度的控制,不用為了達到邊緣銀層的厚度而增加銀耗,降低了成本。
本實用新型通過與動模1配合對觸點的雙邊擠壓變形實現CU柱主體和Ag觸端層接觸面趨于平面的目的,請參閱圖2及圖3,當模具把復合材料銀和銅壓到底模上時,底模后端的壓縮彈簧5開始變形,即有了反作用力使底模向前擠壓觸點,此時觸點則在前后模具的擠壓與反擠壓作用下成型,達到理想的銀層厚度要求,如圖5所示。
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創作技術內容的實施例,任何熟悉本項技藝者運用本創作所做的修飾、變化,皆屬本創作主張的專利范圍,而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者。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漳州格林電氣有限公司,未經漳州格林電氣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10962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