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高壓管防脫定位支架無效
| 申請號: | 201120095511.8 | 申請日: | 2011-04-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32209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1-09 |
| 發明(設計)人: | 陳文和 | 申請(專利權)人: | 陳文和 |
| 主分類號: | F16L21/08 | 分類號: | F16L21/08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湯保平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壓 管防脫 定位 支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高壓管與接頭之間銜接的一種耐壓防漏的定位支架構造,即令該定位支架設有可以扣于接頭上,并通過管束以完全伏貼方式且更大的束縛面積范圍,將高壓管緊緊地束合在接頭上,進而達到耐壓與防止泄漏的目的。?
背景技術
一般承受高壓液體的軟性高壓管,為了方便銜接,通常該高壓管的銜接端預先接設一具有螺接部的金屬管或接頭,而該金屬管(或接頭)與高壓管之間的銜接手法,通常是令金屬管(或接頭)的一端穿套入高壓管內后,再以一金屬套包覆于兩者銜接處的高壓管末端,并通過特殊的機器設備,將該金屬套緊緊地束縛住于高壓管上,進而使高壓管與金屬管(或接頭)之間,緊緊地束合固定在一起,使能達到防漏與防止脫落的效果。?
不過,上述的高壓管與金屬管(或接頭)之間,是由通過金屬套的結合,來達成穩固防漏的目的,但因其銜接必須通過特殊的機器設備,才可以完成,所以無法在欲使用高壓管的現場,進行與金屬管(或接頭)的銜接作業;因此,為使用上的方便,高壓管就必須進行規格化的生產,也就是高壓管的長度在規格化后受到限制,亦即高壓管無法依照實際作業的需求,而進行不同長度的裁剪,故可能在欲裝設高壓管的地方,不是規格化高壓管的長度不足,就是過長,所以也就必須特別訂制符合長度須求的高壓管,因此就需要制造并庫存各種不同規格的高壓管,同時若高壓管有損壞或泄露,則必須將整條高壓管依照規格更換,維修者無法自行更換維修,如此大大地限縮了高壓管使用的便利性,且其成本也較為昂貴。?
因此,有如圖1所示的類呈U型的定位支架1,其包括一底面11、與?由該底面11相對的兩側邊緣處垂直折起兩對應的夾合片12,其中該底面11的中間處設有呈缺口狀的U型扣合口111,并又令位在扣合口111兩側的底面上凸設有導部112,且又該兩相對的夾合片12上各預定處設有相對應凹狀的管束套合部121。?
故,如圖2、3所示,該欲與高壓管2銜接的接頭3上所開設的溝槽31,可供定位支架1底面11處的導部112引導,而通過其扣合口111扣合入該溝槽31中,此時兩夾合片12正好位于接頭3欲銜接處的兩側,并令兩管束4也套于各處的管束套合部121處,同時將高壓管2套入接頭3的銜接處后,再令兩管束4迫合而同時緊束住兩夾合片12與高壓管2,即讓高壓管2與接頭3緊緊地銜接在一起。?
不過,請又配合圖4所示,由于上述兩夾合片12上所設的管束套合部121為一呈平面狀的設計,當圓弧形的管束4迫合而束緊時,與管束套合部121之間僅有兩側邊緣處受力,造成該管束套合部121在緊束過程中,容易發生受力失衡與不均的現象;同時該管束套合部121處為求制造上的方便,其寬度與夾合片12相同而狹窄,其與高壓管2之間的接觸面積相對狹隘而少,所以能對高壓管2做的止滑防脫效果有限以外,且當該平面狀的管束套合部121在受力壓迫于高壓管2上時,圓管狀高壓管2的管壁承受壓力處,也因而發生受力不均的現象,即位于管束套合部121的中間處,造成高壓管2受力最大,在位于管束套合部121最外側及逐漸向外處,造成高壓管2的受力最小,進而因高壓管2受力的不均而容易發生泄漏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緣是,為了改善前述已知高壓管與接頭之間因該定位支架造成銜接處受力不均而有泄漏發生的疑慮,本實用新型即為提供一種用以輔助高壓管與接頭之間快速銜接的定位支架結構,即通過將定位支架扣合于接頭上后,配合管束將定位支架連同高壓管緊緊且牢靠地緊迫于接頭上,同時該管束迫合部位處的定位支架上,是呈圓弧形、且較寬大的管束套合部,故能完全伏貼地且以較大的面積緊迫在高壓管上,讓高壓管承受管束套合部的緊束力能夠均勻、且面積范圍較廣,進而達到耐壓、防止泄漏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定位支架包括一底面、及以由底面相對兩邊垂直折起夾合片而呈U型的架座,其中該底面中間開設有呈U形缺口狀的扣合口,并在扣合口兩側的底面上凸設有導部,且又令兩相對的夾合片上凹設有相對應、并呈圓弧狀的管束套合部。?
上述方案中,該管束套合部處的寬度較大于夾合片的寬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陳文和,未經陳文和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09551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