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茶杯叉無效
| 申請號: | 201120084540.4 | 申請日: | 2011-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939013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8-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黎興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黎興 |
| 主分類號: | A47G23/08 | 分類號: | A47G23/08 |
| 代理公司: | 紅河州專利事務所 53102 | 代理人: | 朱躍平;龍暉 |
| 地址: | 661000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茶杯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茶道上用的茶杯叉。
背景技術
飲茶、品茶是人們休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茶、品茶的質量也隨之提升。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偏僻縣城,各種名目的茶莊、茶樓、茶社、茶館等充斥大街小巷。即使鄉村小鎮也有不少的茶館供人們消費享用。無論是高檔的茶莊、還是普通茶肆,飲茶都離不開茶杯。現在的問題是,主人在沏好茶后,將茶湯倒入小茶杯,再用手捧到客人面前時,小茶杯已經接觸了主人的手,杯身上已經滿是手印了。客人端起茶杯,張口品茶時,主人的手印難免被客人的口唇粘觸。如果主人的手事先清洗過也倒罷了,但很多情況下主人的手指手掌都不十分干凈,往往帶有許多病菌。這樣一來就很可能將病源菌傳播給客人。有些講究的地方,主人會用一把小鑷子將小茶杯夾到客人面前,這種方式當然較之前面那種手捧的要好,但鑷子的不足之處是容易滑脫,輕則杯脫茶潑,重則杯碎,茶湯濺起,燙傷客人。其次,鑷子夾持不容易做到杯正,總是向一邊傾斜,很不文雅。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提出一種茶杯叉,該杯叉能平穩、文雅地將茶杯托至飲茶者面前,避免手與杯接觸,同時該茶杯還必須是造形精巧,托持可靠,茶杯不會歪斜,不會滑脫,以此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提出這種茶杯叉,其特征在于它由叉柄、左叉臂和右叉臂構成,三者為一個整體,左叉臂和右叉臂在叉柄前端,兩叉臂處于同一平面內,左、右叉臂有與茶杯相適應的曲度,左、右兩叉臂間有開口。
左、右兩叉臂的橫截面形狀為扁平或圓形,端部尖細。以便適應杯腳較矮的茶杯叉托。
茶杯叉的材料為木材、竹材、塑料或者金屬,特別是金、銀、銅或不銹鋼。
可以將不同規格的多個茶杯叉組合成套叉,以適應不同茶杯的持托。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使用的,一手持叉柄,將茶杯叉進左、右兩叉臂間,輕輕向上抬起,茶杯就平穩地夾持在叉子上,即可隨意平移或者升降杯子,將茶杯輕輕放到客人面前的桌面上,讓叉子水平下移,再輕輕抽出叉子。茶杯就文雅、平穩而干凈地從沏茶者處轉移到客人處了。需要將茶杯移到主人處添茶時,照此方式反向進行即可。添完茶后再次將茶杯叉到客人面前。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就造形小巧,杯不觸手,文雅、衛生,能避免疾病傳播,同時清洗、消毒處理也十分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仰視圖。
圖中各部分標號如下:
1-叉柄;2-左叉臂;3-右叉臂。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叉柄1、左叉臂2和右叉臂3用同一塊木板雕刻而成。叉子整體為一對稱于中心軸線的造形,左、右兩叉臂向內彎曲,曲度可為一個半圓,也可以由多段不同半徑的曲線組成。本例左、右兩臂半合圍成內直徑約為48mm,外直徑60mm,厚度約5mm的缺口圓。左、右兩叉臂前端尖細。整個茶杯叉長320mm,叉柄尾端較粗,厚度約8mm,寬度約20mm。
將木板改成竹板、銅板、銀板或不銹鋼板,其余同例1,得造形相同的茶杯叉。
發明人將左、右兩叉臂圍成的圓直徑分別變為32mm、48mm、58mm三個規格的木制套杯叉,用于某高檔茶莊,經1年多試用,茶道小姐反映說很好用,從來沒有出現過茶杯滑脫或者歪斜、茶水濺潑的事故,來喝茶的客人十分喜歡,回頭客多達50%。
后又將九套按相同尺寸定做的不銹鋼套叉用于另一茶樓,無論老板、茶道小姐還是客人都很滿意。只是此套茶杯叉厚度僅有2mm,更便于叉抬矮腳的茶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黎興,未經李黎興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08454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在治療中有用的酰胺化合物
- 下一篇:一種電壓空間矢量調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