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空手道上肢訓練設備無效
| 申請號: | 201120071251.0 | 申請日: | 2011-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959517U | 公開(公告)日: | 2011-09-07 |
| 發明(設計)人: | 薛統;張昕;張秀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溫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3B69/00 | 分類號: | A63B69/00 |
| 代理公司: | 溫州甌越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呂晉英 |
| 地址: | 325000***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空手道 上肢 訓練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競技訓練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非接觸式競技中的一種空手道上肢訓練設備。
背景技術
空手道亦稱空手,發源于琉球王國,是一種由多種武術結合所構成的搏擊,其前身是古代琉球武術“手”,融合了傳入的中國武術后,又被稱為“唐手”,大正年間傳入日本,受日本武術影響,成為了空手道,空手道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得到較為廣泛的推廣及傳播。目前,空手道的競技分為接觸型及非接觸型,其中接觸型需接觸到競技對手的身體,并且在競技沒有閃躲的情況下才可得分;而非接觸型則為擊打在競技對手身體旁的有效范圍內,并且在對手沒有閃躲的情況下便算得分。兩種競技形式存在較大的區別,其訓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非接觸型競技由于不能擊打到競技對手,所以在訓練過程中,競技選手上肢所發沖拳的距離及姿勢主要依靠教練的目測及經驗進行,如若競技選手較多,則教練的工作強度會比較大,并且也不無時時對每個競技選手進行關注,使訓練的效果降低。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糾正姿勢、訓練方便、無需教練目測監督的一種空手道上肢訓練設備。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空手道上肢訓練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環狀的姿勢矯正桶體,姿勢矯正桶體內設有供上肢放置并沿姿勢矯正桶體軸線設置的姿勢矯正通道,該姿勢矯正通道的一端為上肢進入端,姿勢矯正通道上相對設置上肢進入端的另一端處設有犯規感應組件,并且姿勢矯正通道的進入端與犯規感應組件之間設有得分感應組件,犯規感應組件與得分感應組件之間留有得分間距。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姿勢矯正桶體及姿勢矯正桶體內姿勢矯正通道的設置,競技選手在進行上肢訓練過程中,其出拳時正對姿勢矯正通道,并將上肢插入到姿勢矯正通道內,如果上肢的肘部沒有觸碰到姿勢矯正通道的壁面,則出拳姿勢為正規姿勢,反之,則為非正規姿勢,這樣使競技選手可對自己的姿勢進行訓練調整,無需經過目測便可知曉姿勢的正規與否,使訓練變的更為方便,同時提高了訓練效率;而姿勢矯正通道內的得分感應組件及犯規感應組件的設置則模擬了擊打過程,即競技選手的上肢深入到姿勢矯正通道內后,其上肢的手部觸碰到得分感應組件或進入到得分感應組件與犯規感應組件之間的得分間距內時,得分感應組件會通過提示使競技選手及教練知曉得分;當競技選手的上肢深入姿勢矯正通道內并且穿過得分感應組件及得分間距并處于犯規感應組件處時則犯規感應組件會對其進行提示,以此實現對競技選手上肢出擊的正確姿勢及得分距離進行監控,能夠及時的糾正錯誤的姿勢及擊打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得分感應組件包括有與姿勢矯正桶體彈性連接、并可朝向犯規感應組件伸縮的感應體及設于姿勢矯正桶體外并與感應體連接的擺動體;所述的犯規感應組件包括有設于姿勢矯正通道內的電源、靜導電極板及設于姿勢矯正桶體外并與電源連接的提示燈,所述的感應體朝向靜導電極板的端面上設有與靜導電極板適配并且接觸后構成電源導通的動導電極板。
其中,姿勢矯正桶體上設有若干安裝孔,得分感應組件的感應體通過彈性連接繩系住安裝孔與姿勢矯正桶體連接,感應體為布塊,動導電極板通過連接件固定于感應體上,擺動體通過連接繩與感應體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得分感應組件及犯規感應組件的結構簡單、并且加工及裝配較為方便。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設置為:姿勢矯正桶體內的姿勢矯正通道的橫截面呈圓形。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姿勢矯正通道的橫截面呈圓形則是為了使姿勢矯正通道內沒有死角,有利于競技選手訓練時上肢的插入,同時也能夠更為靈敏的感觸到競技選手姿勢出現偏差時對姿勢矯正通道的碰撞。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姿勢矯正桶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溫州大學,未經溫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07125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