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人員定位監測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052439.0 | 申請日: | 2011-03-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19453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0-26 |
| 發明(設計)人: | 陶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嘉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4/02 | 分類號: | H04W4/02;H04W84/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人員 定位 監測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隧道安全監測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基于Zigbee無線定位技術用于隧道或井下人員定位的人員定位監測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各種井下、隧道工程建設的擴大,一些安全事故屢有發生。事故發生后,救援人員首先遇到的困難是信息的有效獲取(比如受困人員數量及位置信息等),從而給救援工作的開展增加了不少難度。
為了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找到失蹤人員的位置,國內一些企業也陸續開始了隧道人員定位與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但這些系統基本上采取RFID射頻標簽技術。即在礦井進口處以及一些關鍵通道入口處使用射頻卡讀寫系統來實現對下井人員的登記記錄,從而進行跟蹤定位。但這只是實現了人員的粗定位,即只是將人員定位在一定的范圍內,而沒有把人員定位在一個具體的位置點上,因此,不能實現人員的實時跟蹤和定位。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定位精度更高的隧道或井下人員定位的人員定位監測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人員定位監測裝置,該裝置包括配置于工人身上的Zigbee無線定位終端、與所述Zigbee無線定位終端設備進行無線通信連接的Zigbee無線通信定位協調器、以及通過SPI總線與所述Zigbee無線通信定位協調器進行通信連接的微處理器。
所述人員定位監測裝置,在所述微處理器上還連接有一數據存儲單元。
所述人員定位監測裝置,在所述微處理器上還連接有一LCD顯示單元。
所述人員定位監測裝置,在所述微處理器上還連接有一CAN通信單元。
所述人員定位監測裝置,在所述微處理器上還連接有一傳感器接口單元。
所述人員定位監測裝置,所述Zigbee無線定位終端包括天線單元、與所述天線單元連接的Zigbee定位芯片、以及與所述Zigbee定位芯片連接的仿真與下載接口和時鐘單元。
Zigbee在中國被譯為″紫蜂″,它與藍牙相類似。它是一種新興的短距離無線技術。Zigbee是IEEE?802.15.4協議的代名詞。根據這個協議規定的技術是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技術。這一名稱來源于蜜蜂的八字舞,由于蜜蜂(bee)是靠飛翔和“嗡嗡”(zig)地抖動翅膀的“舞蹈”來與同伴傳遞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說蜜蜂依靠這樣的方式構成了群體中的通信網絡。其特點是近距離、低復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低成本。主要適合用于自動控制和遠程控制領域,可以嵌入各種設備。簡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種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離無線組網通訊技術。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其ZigBee無線定位終端可以固定在人員身上或嵌在頭盔里,Zigbee無線通信定位協調器實時接收ZigBee無線定位終端發出的無線信號,從而對施工人員進行實時定位和身份識別,同時可以通過微處理器上的通信單元將數據信息實時的傳輸到地面計算機。
因此,通過本實用新型可以實現對隧道施工人員的實時跟蹤和定位,消除地面管理人員對隧道作業人員的視野盲區,隨時清楚掌握每位作業人員的位置及活動軌跡。一旦發生事故,可以立即從監控計算機上查詢事故現場的人員位置分布情況、被困人員數量以及具體位置等信息,為救援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本實用新型布點靈活、費用低、易于實現自動化。主要指標包括:
數據傳輸速率:1200~115200bit/s;
網絡容量:每個裝置最多可支持255個定位節點;
覆蓋范圍:有效覆蓋范圍1~100米之間,具體依據實際發射功率的大小和各種不同的應用模式而定;
定位精度:5~20米(根據不同地形而定);
工作頻段:2.4GHz;
該裝置可以廣泛應用于礦井、隧道等井下作業人員的定位、跟蹤及監測,消除地面管理人員對隧道作業人員的視野盲區,隨時清楚掌握每位作業人員的位置及活動軌跡,減少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核心處理板(Zigbee無線通信定位協調器+微處理器單元)的原理框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Zigbee無線定位終端。
圖中:
1、傳感器接口單元????????????2、第一SPI串行總線接口
3、MCU微處理器???????????????4、第二SP1串行總線接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嘉孚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嘉孚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05243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