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55595.6 | 申請日: | 2011-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8247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03 |
| 發明(設計)人: | 陳靈巧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愛仕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C9/24 | 分類號: | B22C9/24;B22C9/02;B22C9/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章蔚強 |
| 地址: | 20171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真空泵 箱體 澆鑄 模具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航空領域的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真空泵箱體100是真空泵的關鍵部件,它是一個鑄件,其外輪廓為約為230mm×170mm×95mm的長方形箱體。客戶對鑄件尺寸要求精度高、外觀平整、輪廓清晰完整;鑄件內部組織致密,無氣孔、縮松等鑄造缺陷;要求鑄件材質為鋁硅合金,材料對應的抗拉強度≥170Mpa,屈服強度≥100Mpa,硬度≥75HB;并且要求在2bar空氣壓力下無泄漏;又由于鑄件均勻壁厚在5-6mm區間,且存在多處壁厚差在2倍以上的孤立厚大壁結構101;因此該類鑄件的鑄造難度較大。目前國內外普遍是采用全砂型重力鑄造工藝進行生產,這種工藝存在以下缺點:1)鑄件表面粗糙度較大;2)鑄件內部組織晶粒粗大,鑄件機械性能較差(同等材質用砂型鑄造生產的鑄件性能只能達到抗拉強度≥150Mpa,屈服強度≥90Mpa,硬度≥60HB);3)澆鑄系統較復雜;4)造型砂消耗量大,生產環境惡劣;5)生產效率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用其鑄造真空泵箱體可以避免了澆鑄過程中產生飛濺、紊流而使鑄件產生夾渣、氣孔、冷隔等鑄造缺陷。?
實現上述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所述澆鑄模具包括上型腔模、下型腔模和內腔砂芯,所述上型腔模和下型腔模均包括一個模腔,使所述上型腔模和所述下型腔模圍成所述澆鑄模具的型腔?模,所述上型腔模的模腔的表面和所述下型腔模的模腔的表面構成所述型腔模的內表面,所述內腔砂芯和型腔模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所述澆鑄模具的型腔;?
所述下型腔模上設置一個伸出所述型腔模的澆口杯;在所述型腔模內,沿所述型腔的兩側設置直流澆道,所述直流澆道軸向連通所述澆口杯,所述直流澆道徑向通過內澆口連通所述型腔,所述型腔和所述澆口杯之間設置溢流冒口。?
進一步的,所述內腔砂芯內設置若干冷鐵。?
進一步的,所述內澆口為縫隙式內澆口。?
進一步的,所述上型腔模和所述下型腔模均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
進一步的,所述內腔砂芯是由粒徑為50至100目的覆膜砂制成的。?
采用了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技術方案,即所述下型模腔上設置一個伸出所述型腔模的澆口杯。其技術效果是:避免了由于金屬熔液在澆鑄過程中的飛濺和紊流,因此真空泵箱體鑄件不會產生夾渣、氣孔、冷隔等鑄造缺陷;同時在在澆鑄的過程中所述型腔中的氣體很容易排出,排氣效果很好,避免了真空泵箱體鑄件產生憋氣、澆不足等鑄造缺陷。?
附圖說明
圖1為真空泵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a為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砂芯整體視圖。?
圖2b為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砂芯主視圖。?
圖2c為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砂芯左視圖。?
圖2d為圖2b的A-A面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合模示意圖。?
圖4a為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4b為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局部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箱體澆鑄模具的直流澆道和澆口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2a至圖5,為了能更好地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理解,下面通過具體地實施例并結合附圖進行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3、圖4a和圖4b,本發明的一種真空泵澆鑄模具,包括上型腔模2、下型腔模1和內腔砂芯3,所述上型腔模2和下型腔模1均包括一個模腔,使所述上型腔模2和所述下型腔模1圍成所述澆鑄模具的型腔模4,所述上型腔模2的模腔的表面和所述下型腔模1的模腔的表面構成所述型腔模4的內表面,所述內腔砂芯3置于所述上型腔模2的模腔和所述下型腔模1的模腔所構成的空間內,所述內腔砂芯3和所述型腔模4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所述澆鑄模具的型腔42。本發明的一種澆鑄模具的一項改進是所述下型腔模1的軸向長度大于所述上型腔模2的長度,這樣,所述下型腔模1上出現了一個伸出所述型腔模4的澆口杯11(圖4b中未顯示),;在所述型腔模4內,沿所述型腔42的兩側設置直流澆道41,所述直流澆道41軸向連通的所述澆口杯11,所述直流澆道徑向通過內澆口44連通由所述型腔42,所述內澆口44為縫隙式內澆口,所述型腔42和所述澆口杯11之間設置溢流冒口4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愛仕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愛仕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5559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