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輕量化巴士車底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50225.3 | 申請日: | 2011-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830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03 |
| 發明(設計)人: | 宗志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三新電動汽車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1/02 | 分類號: | B62D21/02 |
| 代理公司: | 東莞市華南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張明 |
| 地址: | 523770 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新***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量化 巴士 車底 | ||
1.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包括用于形成底盤的多條縱梁,這多條縱梁當中有前后連接的在前縱梁和在后縱梁,在前縱梁跟在后縱梁同向但不共線,這兩條縱梁為型材梁,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前后連接處設有兩條均與在前縱梁和在后縱梁連接的交接梁,交接梁為型材梁,從而在所述的前后連接處這兩條縱梁和這兩條交接梁形成口字型結構實現所述的前后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
前部左側設置有左前縱梁(1),中部左側設置有左中縱梁(2),左前縱梁(1)和左中縱梁(2)通過所述口字型結構實現前后連接;后部左上側設置有左后上縱梁(3),左中縱梁(2)?和左后上縱梁(3)通過所述口字型結構實現前后連接;左前縱梁(1)、左中縱梁(2)和左后上縱梁(3)連接形成左縱向組合梁(100);
前部右側設置有右前縱梁(11),中部右側設置有右中縱梁(12),右前縱梁(11)和右中縱梁(12)?通過所述口字型結構實現前后連接;后部右上側設置有右后上縱梁(13),右中縱梁(12)和右后上縱梁(13)?通過所述口字型結構實現前后連接;右前縱梁(11)、右中縱梁(12)和右后上縱梁(13)連接形成右縱向組合梁(200);
左縱向組合梁(100)和右縱向組合梁(200)之間設置有前前橫梁(6)和后后橫梁(8),前前橫梁(6)連接左縱向組合梁(100)和右縱向組合梁(200)這兩者的前端,后后橫梁(8)連接左縱向組合梁(100)和右縱向組合梁(200)?這兩者的后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左縱向組合梁(100)和右縱向組合梁(200)之間設置有前中橫梁(71)、中后橫梁(72)、中后上橫梁(73),前中橫梁(71)連接左中縱梁(2)和右中縱梁(12)的前端,中后橫梁(72)連接左中縱梁(2)和右中縱梁(12)這兩者的后端,中后上橫梁(73)連接左后上縱梁(3)和右后上縱梁(13)的前端;
左縱向組合梁(100)、右縱向組合梁(200)、前前橫梁(6)、前中橫梁(71)、中后橫梁(72)、中后上橫梁(73)和后后橫梁(8)連接成基本結構層(30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前部上方設置有多條前上縱梁(21)和多條前上橫梁(22),前上縱梁(21)和前上橫梁(22)相交連接成前上部子結構層(400),前上部子結構層(400)通過多條豎梁與基本結構層(300)在前部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中部設置有多條中縱梁(23)和中橫梁(24),多條中縱梁(23)分別平行設置于基本結構層(300)中部的內側及兩外側,多條中縱梁(23)通過中橫梁(24)與基本結構層(300)在中部相交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后部內側設置有后部縱梁(15)和后部橫梁(16),后部縱梁(15)和后部橫梁(16)這兩者與基本結構層(300)在后部相交連接;
后部下方設置有后下縱梁(25)和后下橫梁(26),后下縱梁(25)和后下橫梁(26)相交連接成后下部子結構層(600),后下部子結構層(600)通過多條豎梁與基本結構層(300)在后部下方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中部上方設置有中上縱梁(27)和中上橫梁(28),中上縱梁(27)和中上橫梁(28)相交連接成中上部子結構層(700),中上部子結構層(700)通過多條豎梁與基本結構層(300)在中部上方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前上部子結構層(400)和中上部子結構層(700)等高,前上縱梁(21)和中上縱梁(27)兩者由一條長縱梁制成。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前上部子結構層(400)、中上部子結構層(700)和基本結構層(300)的后部等高,前上縱梁(21)、中上縱梁(27)和后部縱梁(15)三者由一條長縱梁制成。
10.根據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所述的輕量化巴士車底架,其特征是:全部或部分梁與梁之間的連接為榫接,榫接是通過相連接的兩條梁之間形成如下所述的榫節實現的:所連接的兩條梁為型材梁,其中一條為公梁(30),另一條為母梁(40),公梁(30)自身有一對外邊形成榫頭被夾面(31),母梁(40)在自身外邊的內側設有一對夾持筋(41),這對夾持筋(41)的間距等于榫頭被夾面(31)間的寬度,公梁(30)插入到所述的一對夾持筋(41)之間,插入后夾持筋(41)面夾持榫頭被夾面(3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三新電動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東莞三新電動汽車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50225.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客車新型隔熱保溫結構的生產方法
- 下一篇:校車安全監控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