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像素電路、顯示裝置及驅動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48309.3 | 申請日: | 2011-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870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03 |
| 發明(設計)人: | 陳聯祥;郭拱辰;曾名駿 | 申請(專利權)人: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9G3/32 | 分類號: | G09G3/3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駱希聰 |
| 地址: | 518100 廣東省深圳市寶***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像素 電路 顯示裝置 驅動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像素電路、顯示裝置及驅動方法,特別關于一種有機發光二極管的像素電路、顯示裝置及驅動方法。
背景技術
平面顯示裝置(flat?display?apparatus)以其耗電量低、發熱量少、重量輕以及非輻射性等優點,已經被使用于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中,并且逐漸地取代傳統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ray?tube,CRT)顯示裝置。平面顯示裝置依其驅動方式一般可區分為無源矩陣式(passive?matrix)與有源矩陣式(active?matrix)等兩種。無源矩陣式顯示裝置受限于驅動模式,因此有壽命較短與無法大面積化等缺點。而有源矩陣式顯示裝置雖然成本較昂貴及制程較復雜等缺點,但適用于大尺寸、高解析度的高信息容量的全彩化顯示,因此,已成為平面顯示裝置的主流。其中,又以有源式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顯示裝置為近年來主要發展的產品之一。
然而,在已知技術中,應用于制作有源式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裝置的薄膜晶體管中,因驅動有機發光二極管的驅動晶體管可能因為制程、材料…或元件特性不同等因素而造成晶體管的臨界電壓(threshold?voltage,Vth)的偏移(shift),間接使得相同的數據電壓驅動下,每一個像素的有機發光二極管的驅動電流會有些微差異而造成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裝置的顯示畫面亮度不均勻的現象(例如Mura)。
為了改善上述現象,已知技術中亦提出一種像素補償電路及其驅動方法,以補償驅動晶體管的臨界電壓Vth的偏移所造成的畫面亮度不均現象。
請參照圖1所示,其為已知一種像素電路P的電路示意圖。像素電路P可解決驅動晶體管的臨界電壓Vth偏移所造成的顯示畫面亮度不均現象。其中,像素電路P系包括六個晶體管T1~T6、一個電容Cst以及一個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其中,晶體管T4即為驅動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驅動晶體管,而像素電路P即俗稱的6T1C像素電路。由于像素電路P系為一已知技術,其元件的連接關系可參照圖1所示。另外,像素電路P的驅動過程亦為已知技術,有興趣者可參照相關技術數據,于此均不再贅述。
借由像素電路P及其驅動方法,可補償驅動晶體管T4的臨界電壓Vth,進而可改善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裝置的驅動晶體管的元件特性變異所造成的亮度不均的問題。
然而,為了補償驅動晶體管T4的臨界電壓Vth,像素電路P于布局(layout)時必須使用4條信號線路(即圖1中的信號INI、S1、S2及En)和六個晶體管T1~T6來達到臨界電壓Vth偏移的補償效果,如此,將可能導致顯示裝置的開口率降低。另外,開口率降低時,為了使顯示裝置具有相同的顯示效果(即顯示亮度),又必須讓每一像素電路P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發出較強的光線,如此,亦會造成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壽命降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像素電路、顯示裝置及驅動方法,不僅可改善顯示裝置的驅動晶體管的元件特性變異所造成的亮度不均問題,更可提高顯示裝置的開口率,已成為重要課題之一。
發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不僅可改善顯示裝置的驅動晶體管的元件特性變異所造成的亮度不均問題,更可提高顯示裝置的開口率的像素電路、顯示裝置及驅動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種像素電路包括一儲能元件、一驅動晶體管、一第一晶體管以及一第二晶體管。驅動晶體管的柵極與儲能元件電性連接。第一晶體管的第一端分別與儲能元件及驅動晶體管的柵極電性連接,第一晶體管的第二端則與驅動晶體管的第一端電性連接。第二晶體管的第一端分別與驅動晶體管的第一端及第一晶體管的第二端電性連接,第二晶體管的第二端則與一數據電壓或一第一電壓連接,于一第一階段時,第一晶體管及第二晶體管的柵極分別接收一第一信號及一第二信號,數據電壓或第一電壓經由第一晶體管及第二晶體管對儲能元件充電。
為達到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種像素電路包括一儲能元、一驅動晶體管、一第一晶體管以及一第二晶體管。驅動晶體管的柵極與儲能元件電性連接。第一晶體管的第一端分別與儲能元件及驅動晶體管的柵極電性連接,其第二端與一第一電壓連接。第二晶體管的第一端與驅動晶體管的第一端電性連接,其第二端分別與第一晶體管的第二端及第一電壓連接。其中于一第一階段時,第一晶體管的柵極接收一第一信號,第一電壓經由第一晶體管對儲能元件充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4830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