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及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48049.X | 申請日: | 2011-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601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高麟;賀躍輝;汪濤;李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易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2C1/08 | 分類號: | C22C1/08;C22C21/00;C23C8/00;C23C10/00;C23C12/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 51124 | 代理人: | 王睿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金屬 多孔 材料 孔徑 調節 方法 結構 | ||
1.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將至少一種元素滲入材料的孔表面而使其平均孔徑縮小至一定范圍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將至少一種元素滲入材料的孔表面而使其平均孔徑縮小至0.05~100μ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將至少一種元素滲入材料的孔表面而使其平均孔徑縮小0.1~100μ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多孔材料是指Al系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l系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是指T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N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Fe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中的一種。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滲入元素是指碳、硼、硫、硅、鋁、鉻中的一種或幾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將T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置于滲碳的活性氣氛中,然后在800~1200℃下保溫1~12h,同時將爐內碳勢控制在0.8~1.0%,最后得到厚度為1~30μm的滲碳層。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將N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置于滲碳的活性氣氛中,然后在800~1200℃下保溫2~10h,同時將爐內碳勢控制在1.0~1.2%,最后得到厚度為0.5~25μm的滲碳層。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將Fe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置于滲碳的活性氣氛中,然后在800~1200℃下保溫1~9h,同時將爐內碳勢控制在0.8~1.2%,最后得到厚度為1~50μm的滲碳層。
10.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徑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在金屬多孔材料的局部進行防滲處理以使最終形成滲層厚度呈現前后的非對稱性。
11.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包括分布于材料表面的孔洞(1),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1)的孔表面設置有滲層(2)。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1)的平均孔徑為0.05~100μm。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多孔材料為Al系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Al系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是指T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Fe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N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中的一種。
15.如權利要求11至14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滲層(2)為滲碳層、滲硼層、滲硫層、滲硅層、滲鋁層、滲鉻層中的一種,或是上述這些元素中其中幾種元素的共滲層。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金屬多孔材料為T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其孔表面設置有厚度為1~30μm的滲碳層。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金屬多孔材料為Ni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其孔表面設置有厚度為0.5~25μm的滲碳層。
18.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金屬多孔材料為FeAl金屬間化合物多孔材料,其孔表面設置有厚度為1~50μm的滲碳層。
19.如權利要求11至14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金屬多孔材料的孔結構,所述滲層(2)的厚度沿孔洞(1)方向從前向后逐漸減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易態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成都易態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48049.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混合動力客車車速的新型動態切換方法
- 下一篇:金屬底色畫布及其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