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快速定量測定水樣中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439508.8 | 申請日: | 2011-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650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廖敏;謝曉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64 | 分類號: | G01N21/64;G01N1/38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黃美娟;王兵 |
| 地址: | 310027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快速 定量 測定 水樣 中磺酰脲類 除草劑 殘留 方法 | ||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樣中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快速定量測定的方法,特別涉及甲嘧磺隆、玉嘧磺隆及氯磺隆的測定。
(二)背景技術
隨著農業技術的現代化以及生產力的解放,化學除草劑已成為控制農田雜草危害的主要手段。自上世紀8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第一個超高效磺酰脲類除草劑(綠磺隆)以來,磺酰脲類除草劑已成為當今世界農田雜草防治的重要除草劑,在我國亦被廣泛應用,如在江蘇無錫有31%的稻田使用苯磺隆+甲磺隆混劑防治雜草。這類除草劑用量特別低,每公頃的施用量只需2~75g活性成分;而且選擇性強,對不同作物的敏感性差異很大,其微量殘留即可對后茬敏感作物產生藥害。如綠磺隆在土壤中的殘留期較長,已危及非靶標植物,在我國旱作地區后茬為玉米、大豆、棉花的麥田已被禁用。在麥稻連作區,因使用不當亦會發生對水稻的藥害,1995年沈陽曾發生綠磺隆危害水稻的重大事故,造成533.4hm2稻田受害,其中267hm2絕收[6];1992年河北省使用甲磺隆后的麥田,給后茬玉米造成大面積藥害];1994年在江蘇省油菜田施用胺苯磺隆,使后茬水稻發生大面積藥害。在我國有不少磺酰脲類除草劑對后茬敏感作物產生藥害事件的報道,國外也有類似報道。鑒于此,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繼對進口農產品中除草劑殘留制定了最大殘留限量標準(MRLs)。美國規定,自2007年2月起,稻米產品中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限量為0.05mg/kg。日本的肯定列表規定青花菜的氟啶嘧磺隆、啶嘧磺隆、四唑嘧磺隆、芐嘧磺隆的MRL均為0.02mg/kg。歐盟規定荔枝中甲酰胺磺隆和啶嘧磺隆為0.01mg/kg。因此,探討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分析測定方法對控制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藥害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由于磺酰脲類除草劑用量低,其相應的殘留濃度低而這種低殘留濃度特性給土壤、水體、作物中這類化合物的分析測定就造成一定的困難。因此,尋找磺酰脲類化合物高靈敏度檢測方法的研究已成為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而目前現有的磺酰脲類化合物的檢測方法,要么費時,要么過程復雜,要么依賴昂貴的儀器等,使得其不易推廣和普及,因此急需尋找相對簡便且快速靈敏的檢測方法。
目前,測定磺酰脲類除草劑在水及土壤中的殘留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毛細管電泳法、色質聯譜法(LC/MS)、酶聯免疫法和生物測定法。
HPLC、GC法可檢測到0.2μg/L的樣本,但需光導檢測器,不易普及推廣。磺酰脲化合物熱不穩定,不能用GC直接分析測定,必須用重氮甲烷衍生化后才能測定。最近,Marck等用LC/MS法在土壤中可檢測到6μg/kg的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但是,HPLC、GC、LC/MS等法均有明顯的不足,即對色譜柱要求較高,單個樣品測定耗時較長。
毛細管電泳法是采用強電場的液相分離測定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方法是紫外可見、電化學法等,可檢測到0.5~1.0μg/kg,但由于其采用電場分離方式,要求檢測物質是離子態或強極性,只能檢測特定結構的化合物或衍生化后的產物,同時單個樣品耗時也較長,限制了其檢測的普適性。
酶聯免疫法是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限可達0.1~0.3μg/L,但酶聯免疫法專一性強,只能檢測特定結構的化合物,且抗體的制備相當困難。
生物測定法是用敏感植物做指示植物,效果較直接,它包括土培生物測定、水培生物測定、土壤提取液生物測定和細胞培養生物測定。但土培生物測定、土壤提取液生物測定反映的是土壤中有效態磺酰脲類除草劑,而不是總殘留,且周期較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39508.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