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蒼耳子乙醇提取物在毒殺棉鈴蟲方面的新用途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425967.0 | 申請日: | 2011-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559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9 |
| 發明(設計)人: | 馬麗;李維林;王開梅;顧玉誠;劉玲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N65/12 | 分類號: | A01N65/12;A01P7/04;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0014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蒼耳子 乙醇 提取物 毒殺 棉鈴蟲 方面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藥領域,具體為一種蒼耳子的乙醇提取物在毒殺棉鈴蟲方面的新用途。
背景技術
棉鈴蟲(Heliothis?armigera?Hübner)屬于鱗翅目夜蛾科,其寄主范圍廣,繁殖能力強,是亞洲、大洋洲、非洲及歐洲各地為害棉花及其他作物的主要害蟲之一,是世界性的農作物害蟲。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棉鈴蟲在我國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及新疆等主要棉產區大發生年頻率明顯增加,致棉花減產率高達35~50%,有些地區的部分田地甚至絕收。
目前,化學農藥以其速效性、穩定性的優點仍被作為防治棉鈴蟲的主要手段,但化學農藥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三R”,即殘留(Residue)、抗性(Resistance)和害蟲再猖獗(Resurgence)問題日趨嚴重,給農業生產及人類生活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勢在必行。
植物源殺蟲劑因其活性成分眾多,能夠作用于昆蟲的多個靶標,有利于克服害蟲的抗藥性,且大多數活性成分受陽光或微生物的作用后易降解,殘留低,對環境的污染較小。因此開發植物源殺蟲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蒼耳(Xanthium?sibiricum?Patrin)為菊科(Compositae)蒼耳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野茄、豬耳、呆耳、常思、卷耳、爵耳、蒼子、蒼耳子、野落蘇、地葵、羊負來、道人頭、進賢菜、喝起草、粘粘葵、刺兒棵、疔瘡草、野紫菜、狗耳朵草等,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其果實含蒼耳甙、脂肪油、樹脂、生物堿等。蒼耳在我國中藥領域已有很長研究歷史,全草入藥,清熱解毒、治腎炎;莖葉入藥,治疥癬、濕疹、蟲咬傷等;果實入藥,為發汗利尿藥,有鎮靜、鎮痛作用,可用于治肌肉神經麻痹、關節痛、梅毒、水腫等多種疾病。
在農藥領域,未有蒼耳子在毒殺棉鈴蟲方面的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公開了蒼耳子乙醇提取物的一種新用途,即其用于毒殺棉鈴蟲的用途。試驗證明,蒼耳子乙醇提取物在殺蟲方面具有選擇性,對棉鈴蟲有專一的毒殺作用,可單方用于制備殺蟲農藥或與其他藥物組成復方制劑制成殺蟲劑。
本發明所述蒼耳子乙醇提物是指蒼耳子與乙醇(70~95%)1∶8~10(W/V)加熱回流2小時后過濾,濾渣再用8倍量乙醇回流2小時后過濾,濾液合并后減壓濃縮,60℃下干燥,所得的褐色浸膏。
本發明所述復方制劑是指添加蒼耳子后的任何制劑。
本發明采用飼料混毒法測定蒼耳子對棉鈴蟲幼蟲生長發育的抑制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供試樣品:蒼耳子藥材購于南京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供試昆蟲:棉鈴蟲(Heliothis?armigera?Hübner)、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和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由湖北省農科院提供。
實驗儀器:高速萬能粉碎機;立式自動壓力蒸汽滅菌器;搖床;超聲波震蕩儀;旋轉蒸發儀;恒溫水浴鍋;電子天平;智能人工氣候箱;真空泵。
試驗方法:
毒殺包括胃毒和觸殺。胃毒是昆蟲取食殺蟲劑后影響消化系統而表現出中毒癥狀,影響蟲體內營養平衡。觸殺是指害蟲通過接觸殺蟲劑導致死亡。
以小菜蛾、棉鈴蟲為試蟲進行殺蟲活性測定時,用10%甲醛溶液消毒蟲卵15min,采用經改進的北京農科院梁革梅的飼料配方,室內人工飼養。飼養條件:溫度25℃,相對濕度75%-85%。將樣品稀釋至一定濃度后涂布于人工飼料表面。選用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加入300μL人工飼料,每孔加入樣品稀釋液為20μL。初步篩選時樣品濃度為1.0mg/mL,一周后檢查實驗結果。復篩濃度根據初篩結果進行調整。
以豆蚜為試蟲進行殺蟲活性測定時采用浸泡法。直接將長有豆蚜的豆苗浸泡在藥液中,初篩濃度為1.0mg/mL,一周后檢查結果。復篩濃度根據初篩結果進行調整。
試驗結果:試驗表明,蒼耳子乙醇提物在樣品最終濃度為60μg/cm2時,對棉鈴蟲有100%毒殺作用,對小菜蛾和豆蚜無毒殺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未經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2596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