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及編織物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21808.3 | 申請日: | 2011-1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349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04 |
| 發明(設計)人: | 淺井茂典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 |
| 主分類號: | D04B1/10 | 分類號: | D04B1/10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呂林紅 |
| 地址: | 日本和***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編織物 編織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橫編機編織具有基于第一編織線和外表與此第一編織線不同的第二編織線的外表的差異形成的花樣的編織物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及具有適用該編織方法編織的部分的編織物。
背景技術
以往進行過用經編機編織花邊樣編織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花邊樣編織物中,有在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第一編織線構成的基礎編織物部的一部分上,以纏繞的方式配置了有色的第二編織線的編織物(參照專利文獻1的圖4、圖5)。在這樣的花邊樣編織物中,由第一編織線和第二編織線的外表的差異形成花邊樣的花樣。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228204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與提出了由上述經編機進行的花邊樣編織物的編織方法的方案相對,由橫編機進行的花邊樣編織物的編織方法現在還沒有提出方案。不用說,在經編機和橫編機中,因為將線圈形成下去的方向不同,所以不能將經編機中的編織方法原封不動地應用于橫編機。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的情況做出的發明,其目的之一在于,作為代表如花邊樣編織物的那樣,提供一種用橫編機編織基于第一編織線和第二編織線的外表的差異形成了花樣的編織物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及具有適用該方法編織的部分的編織物。
為了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編織物的編織方法,是使用具備至少前后一對針床并在前后的針床之間可以進行線圈的移圈的橫編機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復進行:
使用第一編織線編織基礎線圈列的工序A;
在上述工序A中編織的基礎線圈列之中,選擇單個或者多個對象線圈,相對于該選擇了的各對象線圈使用外表與上述第一編織線不同的第二編織線形成貼補線圈的工序B;
使在上述工序B中選擇了的對象線圈和相對于該對象線圈形成了的貼補線圈相互重疊的工序C,
通過在其反復進行時重新選擇在工序B中選擇的對象線圈,形成基于上述第一編織線和上述第二編織線的外表的差異的花樣。
在此,所謂“貼補”,例如,如日本特開平4-73245號公報記載的那樣,是使卡定在前后一方的針床上的線圈(稱為對象線圈)向相向的另一方的針床的編織針上移圈,同時以從該線圈拉出的方式將新的線圈(貼補線圈)形成在一方的針床的編織針上的編織動作。此時,貼補線圈被卡定在上述對象線圈原先卡定的編織針上。在本發明編織物的編織方法中,相對于對象線圈形成貼補線圈,進而通過使對象線圈返回到該貼補線圈被卡定的編織針上,由此,使貼補線圈和對象線圈相互重疊。例如,如果在前針床的編織針X上卡定了對象線圈,則使該對象線圈向后針床的編織針Y(與編織針X相向的編織針)移圈,同時在編織針X上形成貼補線圈,進而使對象線圈從編織針Y返回到編織針X。這樣,從前針床看貼補線圈被重疊在對象線圈的表側。
作為本發明編織物的編織方法中的第一編織線和第二編織線,只要種類不同即可。例如,可以舉出將構成基礎線圈列的第一編織線作為透明或半透明的編織線,將第二編織線作為有色特別是有色不透明的編織線的情況。另外,也可以利用比第一編織線粗的第二編織線,也可以將第一編織線作為透明或半透明的編織線,將第二編織線作為比第一編織線粗的有色的編織線。除此之外,也可以將第一編織線和第二編織線的雙方作為不同的顏色的編織線。
作為本發明編織物的編織方法的一個方式,最好是將第一編織線和第二編織線的至少一方作為熱熔接線。不用說,也可以將第一編織線和第二編織線的雙方作為熱熔接線。
另一方面,本發明編織物是使用具備至少前后一對針床并在前后的針床之間可以進行線圈的移圈的橫編機編織的編織物,其特征在于,具備:
由第一編織線編織的基礎線圈列;
由外表與上述第一編織線不同的第二編織線編織,由與上述基礎線圈列的一部分線圈重疊的單個或者多個貼補線圈構成的貼補線圈列,
所述編織物形成了基于上述第一編織線和上述第二編織線的外表的差異的花樣。
[發明的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未經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2180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