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監測站點的部署方法及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421447.2 | 申請日: | 2011-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6680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9 |
| 發明(設計)人: | 曾彬;郭振興;黎文偉;張大方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6 | 分類號: | H04L12/26;H04L12/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潤湘 |
| 地址: | 410015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監測 站點 部署 方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網絡安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監測站點的部署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故障管理作為網絡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網絡可靠性、保障網絡正常運行的關鍵。而故障定位作為故障管理的一個核心功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從計算機科學的不同領域中派生出的故障定位方法主要包括被動監聽故障定位方法和主動探測故障定位方法。采用被動監聽故障定位方法的網絡管理系統,無法在用戶感知到故障之前監測和定位故障,且可能由于被監測設備的告警信息的延遲或丟失而無法快速準確地定位故障,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網絡需求。采用主動探測故障定位方法的網絡管理系統,使用主動探測的方法對被監測設備進行探測,通過分析返回的探測結果實現故障管理,具有主動、高效及自適應的特性,能以很小的代價盡早地獲得網絡及系統故障、服務失敗、性能衰退等癥狀,從而為根源故障的分析提供依據。在主動探測故障定位方法中,首要的是確定監測站點的部署。監測站點的部署會對故障定位的能力、探測的有效性以及監測站點的配置開銷造成很大影響,是故障管理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針對故障管理中監測站點的部署問題,現有技術中的解決方法分為針對單故障點的監測站點部署方法和針對多故障點的監測站點部署方法。
針對單故障的監測站點部署方法,假設網絡中同時發生故障的鏈路數量最多為1,在監測站點發送的探測能夠覆蓋所有鏈路的前提下,通過部署最小的監測站點集合監測和定位網絡中發生的單個鏈路故障。其基本思想描述如下:被管理網絡可以抽象成為一個無向圖G=(V,E),其中V={v1,v2,...,vi}表示無向圖中頂點的集合,代表網絡中節點vi的集合,E={e1,e2,...ei}表示無向圖中邊的集合,代表網絡中鏈路ei的集合。邊ek是由無序節點對(vi,vj)構成,且vi和vj為邊ek的端點。若(vi,vj)∈E則稱vi為vj的鄰接點。節點vi的度數用D(vi)表示,節點的度數是指與該節點鄰接的節點數。ps,t=(s,v1,v2,...vi,t)表示一次探測中數據包從源節點s經過v1,v2,...vi到目標節點t所經歷的路徑。
基于主動探測的單故障定位方法,首先在網絡中選擇一些節點部署為具有探測能力的監測站點,然后監測站點s向網絡中被監測節點d沿著探測路徑Ps,d發送探針包進行探測,根據返回的探測結果分析、定位網絡中的故障節點。在不考慮網絡噪聲的情況下認為,當一個探測成功時,該探測經過的所有節點均正常工作;反之,當一個探測失敗時,該探測經過的所有節點均可能是故障節點。如圖1所示的網絡拓撲中,節點4被部署為監測站點,若要監測節點1的故障情況,則節點1為被監測節點,需發送一個到節點1的探針包進行探測,若探測成功,說明節點1正常工作;若探測失敗,因探針包發送路徑沒有經過其他節點,此時可以直接判定節點1是故障節點。同理,若要監測節點6的故障情況,則節點6為被監測節點,需要向節點6發送一個經過節點5的探針包,若探測成功,說明節點1、5、6均正常工作;反之,節點5、6均可能發生故障,也就是說,節點5、6至少有一個發生故障,但不能確定具體是哪個節點發生故障。
針對多故障的監測站點部署方法,一種簡單的解決方法是為網絡中每一個節點指定一個鄰接點部署為監測站點,但該方法需要部署的監測站點較多,開銷較大,很少在實際中運用?,F有技術中提供了一種基于k條獨立路徑(k-path)的監測站點部署方法,支持網絡中多故障定位。該方法在目前監測站點部署方法中較為經典。該方法假設當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具有從監測站點集合發出的k條獨立路徑時,只要有一條獨立路徑無故障,節點都可以被有效監測,并且監測站點集合發出的探測能對網絡中同時發生的k個故障進行定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2144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