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L型建筑構件中部氣流封閉通道安全逃生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15567.1 | 申請日: | 2011-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381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04 |
| 發明(設計)人: | 李安桂;高然;郝鑫鵬;雷文君;邱國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4F7/06 | 分類號: | F24F7/06;F24F13/06 |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 地址: | 710055***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建筑 構件 中部 氣流 封閉 通道 安全 逃生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中的人員逃生系統,尤其涉及一種L型建筑構件中部氣流封閉通道安全逃生系統。
背景技術
火災發生后會產生大量的煙氣,而高溫煙氣是發生火災時的主要致死原因。由于煙氣比環境溫度要高,其密度相對空氣而言就會要小。與周圍空氣相比較小的煙氣密度會產生浮力,致使煙氣向上移動。當煙氣向上運動碰到天花板時,由于后接觸天花板的煙氣會推擠之前接觸天花板的煙氣。這就導致了煙氣沿著天花板進行水平移動,當煙氣研究表明這種煙氣的水平移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會將煙氣帶到建筑構件的各個地方。
研究表明對于建筑構件或者多層建筑,由于煙氣在空間頂部的堆積,煙氣高度會不斷降低。這就會極大程度上壓縮人員逃生的空間,參見圖1。這會導致建筑內的人員難以逃生。從而造成重大的人員財產損失。如果在火災發生后,能夠在建筑物內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形成一條干凈、低溫也即沒有煙氣的區域,將極大程度上方便人員逃生。改善在火災發生后的人員安全。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財產損失。
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沒有任何一種防排煙系統能夠100%的排除由于火災所引起的火災煙氣。現有的建筑構件防煙系統主要采用在建筑頂部設置排煙風口的方式進行排煙,從而對建筑物內的煙氣進行稀釋,從而降低室內的煙氣濃度,但目前現有技術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煙氣稀釋并不是全部排除,仍然有絕大部分的煙氣存在于建筑物內,而這部分煙氣同樣會造成人員財產損失。
(2)煙氣稀釋作用并不是直接取決于排煙風機功率大小,因為排煙風機抽力的作用,在建筑物內會形成負壓,即建筑物內壓力比室外壓力大,此情況下大功率排煙風機也無法完全從建筑物內抽出煙氣。
針對現有技術單純通過排煙風口的方式進行排煙的技術缺點,申請人于2010年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其名稱為一種樓梯井防煙系統(專利申請號:201010580513.6)對現有進行了改進,申請人本著“堵不如疏”的科學理念,通過六個獨立的“射流”噴口產生了一個對沖射流區,從而有效的阻止了煙氣的進入,最終達到了放煙的效果。
隨著申請人對該項課題的進一步研究,申請人發現上述系統還存在如下技術缺陷:
(1)雖然在先申請能夠通過“射流”噴口阻止煙氣進入保護區域。但是由于煙氣具有湍動性、隨機波動性,這使得煙氣本身相對于各噴口出風速度有大有小。從而導致該樓梯井防煙系統對煙氣的阻擋率僅70%-80%(體積百分比),因此剩余的20%-30%(體積百分比)煙氣會進入該專利的防煙保護區域。
(2)在先申請無法排除經過“射流”噴口撞射流區的煙氣,相反,由于上下多個射流噴口作用會加速通過撞射流區煙氣的擴散。
(3)由于在先申請無法對通過對撞射流區的煙氣進行排除,因此它主要的設計目的在于增強防煙系統對煙氣的阻擋效率。在先申請防煙系統射流噴口一共設有三對六個噴口,通過后期的研究實踐我們發現,在先申請的技術改進設計增加系統的初始投資資金、制造難度和運行費用。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或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L型建筑構件中部氣流封閉通道安全逃生系統,以在發生火災時,有效阻止煙氣往L型建筑構件蔓延,為遇難人員提供一可安全逃離的無煙通道。
為實現上述技術任務,本發明采用如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L型建筑構件中部氣流封閉通道安全逃生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的第一靜壓箱和L型的第二靜壓箱,第一靜壓箱和第二靜壓箱上下相對且平行設置,第一靜壓箱和第二靜壓箱之間通過通風管道相連通,通風管道上設置有進風口;
第一靜壓箱的與第二靜壓箱相對的面上設有第一噴口、第二噴口和第三噴口,第二噴口位于第一噴口與第三噴口之間,第一靜壓箱拐角的外側設有第七噴口,第七噴口與第一噴口相鄰;
第二靜壓箱的與第一靜壓箱相對的面上設有第四噴口、第五噴口和第六噴口,其中:第四噴口與第一噴口下上對稱設置,第五噴口與第二噴口下上相對設置,第六噴口與第三噴口下上對稱設置;
所述第一噴口的出風朝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1°~5°,第四噴口的出風朝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1°~5°,第一噴口的出風朝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與第四噴口的出風朝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相同,第七噴口的出風朝向、第一噴口的出風朝向和第四噴口的出風朝向相交于同一條線;
所述第二噴口的出風朝向與第五噴口的出風朝向均為豎直方向且兩者相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未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1556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