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預制多孔柱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412696.5 | 申請日: | 2011-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5425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16 |
| 發明(設計)人: | 李智能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C3/34 | 分類號: | E04C3/34;B28B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0051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預制 多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柱的施工的永久型模板構件。
背景技術
傳統施工方法建造的房屋,由于受操作工人技術水平、施工工藝等的影響,很難滿足人們對品質的要求,而且在整個建造過程中,傳統的施工方法在材料、能源、勞動力等方面的浪費也十分驚人。
傳統的柱的建筑方法是:先搭好定位用的架子,定位安置好鋼筋,然后使用板材搭成模板后進行砼澆注,待砼成型后再拆除模板,這樣的施工方法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在澆注工作的前后,需要消耗很多人力物力來處理柱四周的模板,而且在進行大截面柱的施工時,往往需要一次以上的重復施工來建造柱體,在一定程度上就延長了房屋的建設周期。
發明內容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預制多孔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大截面柱施工進度緩慢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本方案中的預制多孔柱,包括筒狀的模殼和固定在模殼中的箍筋,所述箍筋包括有外框筋,外框筋設在模殼內,所述模殼內設有隔斷,所述隔斷將模殼內分為一個以上的空腔。
外框筋的形狀與模殼的形狀保持一致,可為圓形、矩形或異性等各種形狀,箍筋上的外框筋在制造過程中就被埋入模殼內,模殼內不同水平面上可設有兩個以上的箍筋,所述箍筋可保證整個預制多孔柱在運輸等過程中的結構穩定性,在建筑物中安裝并施工完畢后,所述的箍筋依然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同時設有內筋以構成多肢箍筋。
上述技術方案的特點是:?施工構件為輕薄的殼體,可由工廠規模化生產,運到現場拼裝以后再根據設計要求澆筑混凝土,形成組合式結構構件,施工速度快、不需現場支護模板。施工構件在施工過程中替代模板,結構箍筋是施工構件的主要受力鋼筋。施工構件依靠活動支架體系支撐,腳手架搭設方便快捷。
而且模殼內隔斷分割出數個空腔,可按照施工需要對不同的空腔進行混凝土灌注,既可節省材料,減少柱的質量,在使用同樣材料的情況下一次施工建筑大截面的柱體,還可以充分利用未灌注的空腔進行管線施工,充分利用了空間。
進一步:所述外框筋內設有內筋,內筋的兩端連接在外框筋上。上述技術方案的特點是:可根據施工需要以構成不同結構的多肢箍筋。
進一步:所述外框筋由環筋首尾連接構成,所述環筋為鋼材彎呈封閉扁環形,所述封閉環形由并行的兩條長邊和兩端的圓弧圍呈,所述內筋為環筋,外環筋中相鄰環筋端部的圓弧同心疊合,內筋端部的圓弧疊合在外框筋的封閉扁環形內;所述隔斷包括交錯的兩塊以上的隔斷,所述內筋設在隔斷內。
環筋可用一根鋼筋彎制而成,形如一長長的扁環,所述長邊可為兩平行的直邊,整個多肢箍筋中的鋼筋均為環筋構成,所述的封閉扁環形可以是橢圓形、矩形等各種長條形狀,封閉的結構節約了傳統箍筋中的彎頭及重復段材料,而且環筋內包括并列的兩根鋼筋,選用更小直徑的鋼筋就能達到同樣的設計效果,且與混凝土的握裹力好,結構穩定。
進一步:所述模殼的上下端面設有相配合的連接卡槽。
連接卡槽的豎直結合面可以設有一定的倒角以便于拼接,上述方案的特點是:兩個同樣的預制多孔柱可以通過連接卡槽進行重疊連接,所述連接卡槽可以是陰陽嵌合式連接卡槽,連接處緊密且不易松動。
進一步:所述連接卡槽的模殼外側的邊沿設有倒角。
上述方案的特點是:如果不設倒角,在兩個豎置連接的預制多孔柱的連接部位,容易缺損影響后期的柱面施工又影響美觀。在設倒角之后所述的連接部位會呈現一圈工藝槽,便可以避免連接部位缺損的現象發生。
進一步:所述模殼為輕質低導熱高強度混凝土殼。上述技術方案的特點是:保溫性能好,利于節能減排。
進一步:模殼表層設有裝飾層。所述裝飾層可以是清水混凝土、彩色混凝土以及其他彩色涂層,上述技術方案的特點是:外觀質量好、不用抹灰、建造成本較傳統工藝低。
進一步:所述模殼為矩形、?L形、T形或圓形,模殼轉角處設有柱圓角。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上視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向剖視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多肢網片箍筋的示意圖;
圖5為圖3上連接卡槽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為圖3下連接卡槽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述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在此不再闡述。如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1269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