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預緊器、具有其的安全帶卷收器和具有其的安全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412674.9 | 申請日: | 2011-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5598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寶達優一郎;富田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高田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R22/46 | 分類號: | B60R22/46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謝麗娜;關兆輝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預緊器 具有 安全帶 卷收器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預緊器的技術領域、安全帶卷收器的技術領域和車輛的安全帶裝置的技術領域,其中,預緊器設置于用于卷取安全帶的安全帶卷收器并采用由滾珠構成的多個力傳遞部件。
背景技術
以往,在安裝于機動車等車輛的安全帶裝置中,開發出種種具有預緊器的安全帶卷收器。該預緊器在車輛碰撞時等的、大于通常減速度的減速度施加于車輛的緊急時初期,利用由氣體發生器產生的反應氣體使安全帶卷收器的卷軸向安全帶卷取方向旋轉,通過該卷軸來卷取安全帶。由此,迅速地去除安全帶的松弛并賦予安全帶以張力,從而提高對乘員的約束力。
作為以往的預緊器的一個例子,已知如下的預緊器:在管內收容有由滾珠構成的多個力傳遞部件,這些力傳遞部件在緊急時承受由氣體發生器產生的反應氣體所施加的力而沿著管內移動,按壓齒圈的由桿構成的多個被按壓部,從而齒圈旋轉而使得卷軸向安全帶卷取方向旋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該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預緊器中,為了利用力傳遞部件來按壓齒圈的多個被按壓部,需要進入管內的由滾珠構成的多個力傳遞部件的移動路徑。為此,如圖8所示,在管101內設置沿著管101的長度方向的細長切口部102,齒圈103的被按壓部104通過該切口部102進入管101內的力傳遞部件105的移動路徑。另外,在這種預緊器中,為了使力傳遞部件能夠順暢地移動,將力傳遞部件的外徑設定得小于管101的內徑。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2010-084687號公報
但是,從配置空間的關系方面來看,引導力傳遞部件105的管101彎曲卷繞地配置。此時,在力傳遞部件105按壓齒圈103的被按壓部104的位置,管101形成為直線部101a,并且,在力傳遞部件105的移動方向面前側與該直線部101a連接的部分成為彎曲部101b。在管101的彎曲部101b,在位于內側的內周面101e形成切口部102。另外,在管101的彎曲部101b,位于外側的內周面101c具有從彎曲部101b轉移到直線部101a的轉換部P。該轉換部P較之交點Q位于氣體發生器側(與力傳遞部件105開始按壓齒圈103的被按壓部104的位置側相反的一側),其中,在交點Q,從切口部102的端緣延伸的假想直線α與管101的直線部101a成直角交叉。
但是,由于力傳遞部件105的外徑小于管101的內徑,所以,如圖8所示,存在一個力傳遞部件105a從管101的內周面101c離開的情況。這樣,如前所述轉換部P較之交點Q位于氣體發生器側時,與該力傳遞部件105a前后鄰接的力傳遞部件105,在比力傳遞部件105a的中心更靠管101的內周面101c側與力傳遞部件105a抵接。因此,力傳遞部件105a從前后鄰接的力傳遞部件105向圖8中的右方受力,即承受具有管101的切口部102的方向分量的力。該力是較大的力而管101的切口部102附近的部位101d的強度較小,因此,考慮到力傳遞部件105a使管101的部位101d變形而從切口部102飛出的可能性。這樣,一旦力傳遞部件105a使管101的部位101d變形或從切口部102飛出,則產生力傳遞部件105的能量損失而無法高效地傳遞到齒圈103的被按壓部104,存在預緊器的動作量降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將多個力傳遞部件的能量高效地傳遞到使卷軸旋轉的齒圈而增大動作量的預緊器、具有該預緊器的安全帶卷收器以及具有該安全帶卷收器的安全帶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預緊器具有:管;由滾珠構成的多個力傳遞部件,能夠移動地設置在上述管內,并傳遞用于使卷軸向安全帶卷取方向旋轉的力;在緊急時產生氣體的氣體發生器;齒圈,至少能旋轉地設置,并在內周具有多個內齒且在外周具有多個被按壓部;以及小齒輪,設置于卷軸側部件,并具有與上述內齒嚙合的外齒且使上述卷軸旋轉,在緊急時,上述力傳遞部件按壓上述齒圈的被按壓部,從而使上述卷軸向安全帶卷取方向旋轉,所述預緊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管具有使上述齒圈的上述被按壓部進入上述管內的切口部,與上述切口部相對一側的上述管的內周面具有:直線狀內周面,設置于上述力傳遞部件按壓上述齒圈的被按壓部的位置,沿著上述管的長度方向呈直線狀延伸;彎曲內周面,在上述力傳遞部件的移動方向面前側與上述直線狀內周面連接;以及轉換部,從上述彎曲內周面轉移到上述直線狀內周面,上述轉換部較之從上述切口部的切口部端緣延伸的假想直線與上述直線狀內周面的假想延長線成直角交叉的交點,位于上述力傳遞部件開始按壓上述齒圈的上述被按壓部的位置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高田株式會社,未經高田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412674.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