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馬腸痙攣的中藥組合物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99627.5 | 申請日: | 2011-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161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4-18 |
| 發明(設計)人: | 田明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田明軍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8 | 分類號: | A61K36/9068;A61P1/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2300 山東省聊城市***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腸痙攣 中藥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純中藥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治療馬腸痙攣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馬腸痙攣又叫馬疝痛,是馬疝腹痛中最常見疾病之一,也是馬最易得、最易復發的一種疾病。中獸醫叫冷痛。中獸醫認為,馬腸痙攣主要是因陰寒傷于脾胃,寒邪積于腸中,引起患畜腹中疼痛,連連起臥的一種病癥。《元亨療馬集》有“冷痛與傷水起臥二癥,均為冷傷引起陰盛陽衰之癥,總為冷痛”。中獸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為采食水凍草料,或空腹過飲冷水,以致陰冷傷于脾胃,或天氣突然寒冷,寒氣侵入腹中,陰寒之氣傷于脾胃,凝集于腸間,致使陰盛陽衰,氣不升降,氣血凝滯,故見腹痛起臥。臨床癥狀:發病急驟,連連起臥,回頭顧腹,或是在地上翻滾,后肢踢腹部,蹲腰擺尾,蹇唇似笑,鼻涼耳冷,四肢下端發涼,間歇性腹痛,腸鳴如雷,排糞帶水,味不臭,量少次數多,口色青白,舌津滑利,脈沉遲。對于本病的治療西獸醫慣于用安乃近,或用普魯卡因、顛茄止痛為主,雖然有效果,只能止痛,不能驅除腹內的寒邪,故不能除根,易復發,這就是西獸醫治標不治本的根本所在,且治愈慢,治愈率低。中獸醫則多用“桂心散”《元亨療馬集》或“溫脾湯”《元亨療馬集》治療,也存在易復發,治愈慢,治愈率低的缺點。本發明就是提供一種治療馬腸痙攣治愈快,效果顯著,治愈率高,治愈后不易復發的一種純中藥藥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藥源易得,價廉,治愈快,效果顯著,治愈率高,治愈后不易復發的一種治療馬腸痙攣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治療馬腸痙攣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配制而成的,制附子20、干姜20、吳茱萸30、蜀椒20、縮砂仁20、白芷20、枳殼20、黑老虎20、雞骨香20、樟樹30、生山楂80、萊菔子50、木香30、厚樸20、黃芪50、黨參50。將以上16味中藥原料放在大砂鍋內,然后向大砂鍋內倒水過藥高3厘米浸泡20分鐘把水倒掉,而后再向大砂鍋內倒水過藥高5厘米用武火熬開,然后用文火熬30分鐘,把藥液倒出,再向大砂鍋內倒水過藥高3厘米用武火熬開,然后用文火熬25分鐘,把第二次熬的藥液和第一次熬的藥液倒在一塊共有藥液3000-4000毫升,候溫一次灌服,一日一劑。
治療療程,每個療程1天,輕者1個療程可治愈;重者1-2個療程可治愈。
治療效果:有效率100%,治愈率100%。
應用本發明藥物治療馬腸痙攣,療效明顯,療效確切,效果顯著,治愈后不易復發。
本發明的藥物還適用于驢、騾的腸痙攣。
本發明的藥物適用于寒邪引起的馬腸痙攣,主要癥狀:發病急驟,連連起臥,回頭顧腹,或是在地上翻滾,后肢踢腹部,蹲腰擺尾,蹇唇似笑,鼻涼耳冷,四肢下端發涼,間歇性腹痛,腸鳴如雷,排糞帶水,味不臭,量少次數多,口色青白,舌津滑利,脈沉遲。
按:方中用制附子、干姜、吳茱萸、蜀椒溫暖中、下二焦以驅散寒邪為主,使寒邪去,則鼻涼耳冷,四肢下端發涼,間歇性腹痛,腸鳴如雷,排糞帶水,味不臭,量少次數多,口色青白,舌津滑利,脈沉遲自好;輔以黑老虎、雞骨香、樟樹、枳殼、木香行胃、腸之氣滯,氣行滯去,中獸醫有“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理論,故腹痛連連起臥,回頭顧腹,或是在地上翻滾,后肢踢腹部,蹲腰擺尾,蹇唇似笑,間歇性腹痛,腸鳴如雷自好;用生山楂、萊菔子、縮砂仁、厚樸消食化積,以治胃腸內積滯的寒食;為防傷及脾氣,故用黃芪、黨參補氣健脾,以增強抗病能力;用白芷者,以增加止痛之作用;諸藥相合,相得益彰,具有溫中祛寒,行氣止痛,補氣健脾,消食化積的作用,故能迅速治愈馬腸痙攣也。
本發明的藥物具有溫中祛寒,行氣止痛,補氣健脾,消食化積的功效。
本發明的藥物機理如下: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固表止汗,益氣升陽,利水消腫,托瘡排膿的功效。參考(中醫方藥學,廣東中醫學院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1973年6月第1次印刷,見597-598頁)
黨參: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的功效。(同上,見596頁)
附子:味辛,性熱。有毒。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狀陽,祛寒止痛的功效。(同上,見234頁)
干姜:味辛,性熱。入心、肺、脾、胃、腎經。具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肺化飲,溫經止血的功效。(同上,見236頁)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入肝、胃、脾、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同上,見238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田明軍,未經田明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9962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