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精密成形工藝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92114.1 | 申請日: | 2011-1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1378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7 | 
| 發明(設計)人: | 楊程;章建軍;安蘇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3P15/00 | 分類號: | B23P15/00;B21J5/08;B21D28/02;B21D28/14;B21C23/00;B21C25/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5 | 代理人: | 賀建斌 | 
| 地址: | 710055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軸承 外套 毛坯 精密 成形 工藝 | ||
1.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的精密成形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采用精密下料的方式得到圓柱形坯料,將其加熱到900℃奧氏體化后,預冷至780℃在5000kN的水壓機上一次鐓粗成形,得到鐓粗件,
第二步,將鐓粗件轉移到復合溫擠壓模中對其進行復合溫擠壓,一步復合溫擠壓得到含有外套圈毛坯和內套圈毛坯的中間擠壓件,終止形變溫度在720℃以上,
第三步,將中間擠壓件空冷至室溫后采用第一次沖裁模對中間擠壓件進行第一次分離,得到軸承外套圈毛坯、中間工藝廢料以及含有內套圈毛坯的中間沖裁件,
第四步,采用第二次沖裁模對含有內套圈毛坯的中間沖裁件進行第二次分離,得到環形廢料和內套圈毛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的精密成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溫擠壓模包括擠壓上凸模(10),擠壓上凸模(10)和復合溫擠壓模的上模座固定,上壓料卸料板(11)套在擠壓上凸模(10)的外面,并通過彈性元件和上模座連接,擠壓凹模(12)、支撐板(15)、下固定板(16)、擠壓下凸模(14)固定在復合溫擠壓模的下模座上,下壓料卸料板(13)套在擠壓下凸模(14)的外面,下頂桿(17)的上端頂在下壓料卸料板(13)的下端,下頂桿(17)的下端壓在彈性元件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的精密成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次沖裁模包括凸凹模(21),凸凹模(21)和第一次沖裁模的上模座固定,卸料塊(20)置于凸凹模(21)內,凹模(23)、中間板(27)、凸模(26)固定在第一次沖裁模的下模座上,頂出塊(24)套在凸模(26)的外面,彈性元件(22)上端壓在凹模(23)的臺階孔內,下端壓在頂出塊(24)上,頂出桿(25)的上端頂在頂出塊(24)的下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的精密成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沖裁模包括沖裁凹模(31),沖裁凹模(31)固定在第二沖裁模的下模座上,沖裁凸模(30)固定在第二沖裁模的上模座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的精密成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步采用復合溫擠壓模對鐓粗件進行復合溫擠壓時,擠壓上凸模(10)壓下,在上壓料卸料板(11)、下壓料卸料板(13)、擠壓下凸模(14)以及擠壓凹模(12)的共同作用下,將鐓粗件(2)擠壓成中間擠壓件(3),通過調整上壓料卸料板(11)和下壓料卸料板(13)的彈性元件的剛度實現對中間擠壓件(3)正反擠高度的精確控制,擠壓完成后,擠壓上凸模(10)上行,在上壓料卸料板(11)和下壓料卸料板(13)的彈性元件的作用下實現成形后中間擠壓件(3)的瞬間脫模。
6.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的精密成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步采用第一次沖裁模對中間擠壓件進行第一次沖裁分離時,在開模狀態下,將中間擠壓件(3)置于凹模(23)上的環形凹坑內,隨著凸凹模(21)下行,卸料塊(20)和凸凹模(21)一起下行,凸凹模(21)的外形和凹模(23)的內形配合將軸承的外套圈毛坯(4)和其它部分分離開來,同時凸凹模(21)的內形和凸模(26)的外形配合將中間的工藝廢料(5)沖切下來,完成第一次沖裁分離。
7.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種軸承內外套圈毛坯的精密成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步采用第二次沖裁模對含有內套圈毛坯的中間沖裁件進行第二次沖裁分離時,將第一次沖裁分離得到的中間沖裁件(6)置于沖裁凹模(31)上,在沖裁凸模(30)的沖切作用下,中間沖裁件(6)分離,得到環形廢料(7)和內套圈毛坯(8)。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未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9211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