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青梅的加工工藝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86712.8 | 申請日: | 2011-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135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01 |
| 發明(設計)人: | 王志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漳浦同正食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L1/218 | 分類號: | A23L1/218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首創君合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連耀忠 |
| 地址: | 363000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青梅 加工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品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青梅的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青梅果又稱果梅、酸梅,屬于薔薇科果樹之一,是我國的特產,含有枸櫞酸、單寧酸、酒石酸、檸檬酸等多種果酸,是一種藥食兩用資源,具有多種保健功能。青梅鮮果苦澀味較重,不宜鮮食,需要經過腌制以去除苦味方可使用。現有技術中多采用干鹽腌制,食鹽用量是20-25%。這種加工方式使得青梅產品中大多數營養物質流失,且這種產品含鹽量、熱量都太高,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缺陷,提供一種青梅的加工工藝。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青梅的加工工藝,包括將采摘的青梅洗凈,還包括如下步驟:將洗凈后的青梅放入腌漬介質中密封腌制,在腌制過程中梯度加NaCl以維持腌漬介質中NaCl濃度的恒定,所述腌制過程完成后,腌制介質成為腌漬鹵汁,可反復使用。
所述青梅的品種包括大肉梅、白粉酶及龍眼梅。
所述青梅的成熟度為8成熟,即果實青綠微帶淡黃色,可溶性固形物在7.0-8.0%。
所述NaCl的濃度優選維持在12~14%。
所述腌制介質包括NaCl、食用酒、醋及所述腌漬鹵汁,并通過添加食品酸調節腌制介質的pH值。
所述食用酒優選為白酒,用量為腌制介質的5-8%;所述醋優選為白醋,用量為腌制介質的8-10%;所述食品酸優選為檸檬酸;所述pH值優選為3.0-4.0。
所述腌制過程的時間優選為30-90天。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以鮮果直接腌漬加工成品,用鹽量低,成味快,腌漬后鹵汁可重復利用或可通過蒸餾回收酒精、用于加工青梅酒,克服了傳統梅制品加工中先高鹽加工梅胚保藏、再深加工,在梅胚加工過程有大量的鹵水排放,后續加工需用大量的水進行脫鹽等,是一項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型加工技術。
(2)采用鮮果無破皮直接腌漬加工,避免了傳統破皮加工造成的大量營養損失,同時加工過程采用鹽、酒、醋、隔氧的協同防腐,無加SO2、無染色(無色素),是一項富營養型的綠色加工技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和描述。
實施例1
(1)選取大肉梅、白粉梅或龍眼梅果實,洗凈,該果實成熟度為8成熟,即果實青綠微帶淡黃色,可溶性固形物在7.0-8.0%。
(2)將洗凈后的青梅果實放入腌漬介質中密封腌制,在腌制過程中梯度加NaCl以維持腌漬介質中NaCl濃度的恒定,所述腌制過程完成后,腌制介質成為腌漬鹵汁。
腌制介質包括NaCl、白酒、白醋及腌漬鹵汁,并通過添加檸檬酸將腌制介質的pH值調成3.0-4.0。其中,NaCl的濃度通過間歇加鹽的方式維持在12~14%,白酒用量為腌制介質的5-8%,白醋用量為腌制介質的8-10%。腌制過程的時間為30-90天。
(3)腌制后的青梅用PC盒殺菌包裝即成成品。
本實施例所得產品色澤金黃,顆粒完整,大小均勻,果皮有皺紋,果皮破裂率≤5%,梅肉質細膩,具有該產品應有之風味,甜、成、酸俱全,青梅香味明顯,食之味長,無苦味、無異味。其具體理化指標如下(重量百分比):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即依本發明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涵蓋的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漳浦同正食品有限公司,未經漳浦同正食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8671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大功率LED路燈
- 下一篇:一種聚酰亞胺薄膜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