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面圈絨織物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85364.2 | 申請日: | 2011-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34950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04 | 
| 發明(設計)人: | 楊永發;田喜梅;田馳;馮玉;張士龍;陸建華;鄭曉霞;李笑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永發 | 
| 主分類號: | D03D27/02 | 分類號: | D03D27/02;D03D27/10;D03D13/00 | 
| 代理公司: | 沈陽亞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史旭泰 | 
| 地址: | 112400 遼寧省鐵嶺市西***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雙面 織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雙面圈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是由至少一一個圈絨單元首尾依次相連構成,所述的圈絨單元包括基布經紗、基布緯紗、絨經紗和圈經紗;所述的基布經紗和基布緯紗交織構成基布,所述的絨經紗和圈經紗分別與基布交織,使基布每一側均具有圈11和絨10;所有圈絨單元的絨經紗各自獨立,相鄰圈絨單元的圈經紗為連續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圈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布緯紗是由基布緯紗一、基布緯紗二、基布緯紗三、基布緯紗四以及基布緯紗五組成。所述的基布經紗是由基布經紗一、基布經紗二組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圈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圈絨單元的基布經紗一與基布經紗二在基布緯紗一之前交叉織造,再在基布緯紗二和基布緯紗三之間交叉織造,然后在基布緯紗四和基布緯紗五之間交叉織造,,最后在基布緯紗五之后交叉織造,形成了基布;所述的絨經紗繞過基布緯紗一在基布緯紗一和基布緯紗二之間與基布交織,并在基布緯紗四和基布緯紗五之間與基布交織后,繞過基布緯紗五,絨經紗的兩個絨頭位于基布的同側;所述的圈經紗繞過基布緯紗一在基布緯紗一和基布緯紗二之間與基布交織,并在基布緯紗三和基布緯紗四之間與基布交織,再在基布緯紗四和基布緯紗五之間與基布交織后,繞過基布緯紗五,圈形成在絨頭相對的一側。
或者,相鄰兩圈絨單元相接處的絨經紗在第一圈絨單元的基布緯紗四和基布緯紗五之間與基布交織后,繞過基布緯紗五和第二圈絨單元的基布緯紗一,在第二圈絨單元的基布緯紗一和基布緯紗二之間與基布交織;第一圈絨單元的絨經紗絨頭和第二圈絨單元的絨經紗絨頭分別位于基布的兩側。
4.制造本發明權利要求1雙面圈絨織物所采用的方法是:織造時,采用由素機龍頭形成的上下兩層相同的基布,并與圈經紗和絨經紗進行織造;圈經紗經過上層送經調節裝置和下層送經調節裝置分別參與上層和下層基布的織造,絨經紗經過送絨裝置及張力調節補償裝置參與并連結了上層和下層基布的織造;而花機龍頭對絨經紗和圈經紗進行提花織造;長打緯、短打緯的起圈打緯裝置對圈經紗又進行了起圈織造;最終,經過割絨、拉緯,形成了本發明雙面圈絨織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本發明權利要求1雙面圈絨織物所采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兩層基布是由至少有一個上層七緯下層七緯共十四緯的圈絨單元,首尾依次相連構成;上層織物包括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輔助拉緯紗一、上層基布緯紗一、上層基布緯紗二、上層基布緯紗三、上層基布緯紗四、上層基布緯紗五、上層輔助拉緯紗二、以及上層圈經紗和絨經紗構成;同樣,下層織物有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輔助拉緯紗一、下層基布緯紗一、下層基布緯紗二、下層基布緯紗三、下層基布緯紗四、下層基布緯紗五、下層輔助拉緯紗二、以及下層圈經紗和絨經紗構成;當上層織物上側起毛圈、下側起絨毛,下層織物上側起毛圈、下側起絨毛時,織第一梭上層輔助拉緯紗一時,上層基布經紗一和上層基布經紗二和上層圈經紗、絨經紗都沉在下面,織第二梭上層基布緯紗一時,上層基布經紗一和絨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二和上層圈經紗沉在下面,織第三梭上層基布緯紗二時,上層基布經紗一和上層圈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二和上層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四梭上層基布緯紗三時,上層基布經紗二和上層圈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一和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五梭上層基布緯紗四時,上層基布經紗二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圈經紗和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六梭上層基布緯紗五時,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圈經紗和絨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二沉在下面,當織造第七梭上層輔助拉緯紗二時,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圈經紗和絨經紗都沉在下面;這時開始織造下層,上層織物的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圈經紗在織造第八梭至第十四梭即下層七梭時都一直提在上面,只有絨經紗返到下層織物參與織造,當織造第八梭下層織物的下層輔助拉緯紗一時,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基布經紗二和下層圈經紗往上提,絨毛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九梭下層基布緯紗一時,下層基布經紗二、絨經紗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圈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梭下層基布緯紗二時,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一、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一梭下層基布緯紗三時,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圈經紗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二、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二梭下層基布緯紗四時,下層基布經紗一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十三梭下層基布緯紗五時,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絨毛經紗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一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四梭下層輔助拉緯紗二時,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往上提,絨經紗沉在下面,至此上下層共十四梭的圈絨單元織造結束,進行下一輪循環。
而當需要上層織物上側起絨毛、下側起毛圈,下層織物上側起絨毛、下側起毛圈時,織第一梭上層輔助拉緯紗一時,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基布經紗二和上層圈經紗沉在下面,絨經紗提在上面,織第二梭上層基布緯紗一時,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圈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二,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三梭上層基布緯紗二時,上層基布經紗一、絨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圈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四梭上層基布緯紗三時,上層基布經紗二、絨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圈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五梭上層基布緯紗四時,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圈經紗和絨經紗都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一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六梭上層基布緯紗五時,上層基布經紗一往上提,而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圈經紗、絨經紗均沉在下面,當織造第七梭上層輔助拉緯紗二時,絨經紗往上提,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圈經紗均沉在下面;這時開始織造下層,上層織物的上層基布經紗一、上層基布經紗二、上層圈經紗在織造第八梭至第十四梭即下層七梭時都一直提在上面,只有絨經紗返到下層參與織造,當織造第八梭下層輔助拉緯紗一時,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及絨經紗都往上提,當織造第九梭下層基布緯紗一時,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一、絨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梭下層基布緯紗二時,下層基布經紗二、絨經紗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圈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一梭下層基布緯紗三時,下層基布經紗一、絨經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二梭下層基布緯紗四時,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圈經紗和絨經紗往上提,下層基布經紗二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三梭下層基布緯紗五時,下層基布經紗二往上提,而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圈經紗、絨經紗均沉在下面,當織造第十四梭下層輔助拉緯紗二時,下層基布經紗一、下層基布經紗二、下層圈經紗、絨經紗均往上提;至此,上下層共十四梭一個單元織造結束,進行下輪循環。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本發明權利要求1雙面圈絨織物所采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層織物第七梭織造時,第一梭、第二梭、第三梭、第七梭為正常長打緯,以及織造下層的第八梭、第九梭、第十梭、第十四梭一樣正常長打緯,而上層的第四梭、第五梭,下層的第十一梭、第十二梭為短打緯;而當上層第六梭、下層第十三梭突然長打緯時,上層毛圈經紗在上層基布經紗與上層基布緯紗三四五的夾持下,下層圈經紗在下層基布經紗與下層基布緯紗三四五的夾持下,經過長打緯,并且經過毛圈經紗經送經機構對毛圈經紗的無張力送經,毛圈經紗就在基布上弓出,引起了毛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永發,未經楊永發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8536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