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納米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技術的煙氣綜合凈化塔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78412.5 | 申請日: | 2011-11-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0020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0 |
| 發明(設計)人: | 劉義;張妍嫻 | 申請(專利權)人: | 揚州天泓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76 | 分類號: | B01D53/76;B01D50/00;B01D53/60 |
| 代理公司: | 揚州市錦江專利事務所 32106 | 代理人: | 秦關華 |
| 地址: | 225002***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納米 活性炭 吸附 臭氧 技術 煙氣 綜合 凈化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保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除塵凈化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國家對工業煙氣的重點治理對象已由以前的單一除塵逐漸轉向對SO2、NOX和其他污染物的綜合治理,工業煙氣除塵、脫硫、脫硝和脫除其他污染物的綜合治理方法成為當今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采用先進的污染物凈化理論,將多種污染物集成于一臺設備,實現多種凈化技術的一體化,是未來氣體凈化設備研發的必然趨勢。現有的旋風除塵凈化器是利用含塵氣流旋轉時,塵粒在旋轉過程中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而形成的驅邊運動,使粉塵從氣流中分離出來的。但在同樣的旋轉氣流的條件下,塵粒越細小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越小,被收集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旋風除塵器對細粉的收集能力比較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凈化效果好的煙氣綜合凈化塔。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基于納米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技術的煙氣綜合凈化塔,包括塔體,塔體上設置進氣口、排灰口和煙氣出口,塔體內設置排氣管,所述排氣管內部下端固定設置一個螺旋裝置,排氣管內壁設置螺旋槽,排氣管外側還設置二次集灰室和二次排灰口;塔體內排氣管的上方固定設置支架孔板,塔體內支架孔板的上方固定設置噴淋裝置。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塔體上方的側壁上固定設置若干個頻率可調的振動器。
為了使本發明具有更好的凈化效果,所述塔體上方的側壁上固定設置若干個臭氧進氣口。通過輸入臭氧達到更好的凈化效果。
本發明是在原有的旋風除塵凈化器的排氣管內壁設置螺旋槽,在螺旋槽附近有二次集灰室和二次排灰口,使用時在支架孔板上放置納米活性炭層。該設計是利用旋轉氣流在排氣的過程中,再一次利用旋風除塵器的除塵原理實現對細小塵粒的收集。一方面是由于經過前面的除塵作用,較大的塵料已去除,進入排氣管的含塵氣體粒徑小、濃度低;另一方面,由于排氣管的直徑小,同樣的氣流旋轉速度可使塵粒產生較大慣性離心力,含塵氣流在旋轉上升過程中,塵粒同樣會有附壁作用,最終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進入二次集塵室,通過二次排灰口排出;為了提高二次旋風除塵的效果,在排氣管的軸線上安裝一個螺旋機構,一方面可以強制排出氣流產生旋轉運動,同時螺旋機構處于排氣管的軸線上,以此消除了排氣管軸線上的渦核,使沿軸線上升的氣流也能有更好分離塵粒的作用,以提高除塵效果;噴淋裝置用于除塵過程中噴淋水,以產生更好的凈化效果。
在塔體上方的側面安裝一個或多個頻率可調的振動器,使粘在內壁的粉塵快速流動到下部排灰口,使少量進入支架孔板上的活性炭層的粉塵在振動作用下從支架孔隙掉落入下方分離器的內渦旋,同時使活性炭層再生水流更加均勻,有助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快速溶解和洗脫。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凈化效果好、效率高的有益效果。可廣泛應用于冶金、化工、水泥、玻璃、陶瓷、發電、食品、藥品、肥料、磁粉等工業領域的污染物凈化,使相關行業的工業煙氣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標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基于納米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技術的煙氣綜合凈化塔,包括塔體6,塔體6上設置進氣口4、排灰口7和煙氣出口1,塔體6內設置排氣管8,排氣管8內部下端固定設置一個螺旋裝置5,排氣管8內壁設置螺旋槽11,排氣管8外側還設置二次集灰室10和二次排灰口9;塔體6內排氣管8的上方固定設置支架孔板3,塔體6內支架孔板3的上方固定設置噴淋裝置13。
塔體6上方的側壁上固定設置若干個頻率可調的振動器12。
塔體6上方的側壁上固定設置若干個臭氧進氣口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揚州天泓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未經揚州天泓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7841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切線治具
- 下一篇:適于分枝狀的造礁石珊瑚的近岸培植育成方法及其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