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船用柴油機噴油器冷卻單元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71221.6 | 申請日: | 2011-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2551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4-25 |
| 發明(設計)人: | 王佳倫;夏軍毅;雷建根;吳瑜;龍烊丞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濰柴發動機廠 |
| 主分類號: | F02M53/04 | 分類號: | F02M5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趙榮之 |
| 地址: | 402262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柴油機 噴油器 冷卻 單元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柴油機噴油器冷卻單元,具體的為一種用于船用柴油機噴油器的冷卻單元,該船用柴油機噴油器冷卻單元能夠確保船用柴油機能夠正常燃用重油,延長噴油器的使用壽命,并避免污染工作介質。
背景技術
現有大功率船用柴油機為降低運行成本,通常使用在50℃的溫度下運動粘度≤380mm2/s的重油作為燃料,重油在常溫下特點是分子量大、粘度高、流動性差,為保證流動性就必須通過加熱設備對重油進行加熱。重油通過輸油泵經噴油泵壓縮加壓后壓力迅速升高,可以達到30MPa以上,并進入噴油器,經過加壓的重油頂開噴油器針閥,通過噴油器噴孔霧化后進入氣缸燃燒做功。為保證正常燃燒,通常重油進入噴油器的運動粘度一般為9~13?mm2/s,根據使用燒重油柴油機經驗,以燒在50℃溫度下運動粘度為380mm2/s的重油為例,重油的加熱必須保證在135~150℃之間。
如果噴油器長時間在135~150℃的溫度下工作,噴油器會因為溫度過高而造成其內部精密的配合偶件卡死,導致噴油器無法正常開啟噴射燃油,使柴油機無法正常工作,這對正常航行的船舶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大部分船用柴油機通過在氣缸蓋上開設冷卻孔道,冷卻介質進入噴油器冷卻腔對噴油器偶件周圍進行冷卻,傳統的船用柴油機的冷卻介質一般為柴油機本身的機油。
此種冷卻方法存在如下的問題和不足:
1、采用柴油機本身的機油進行冷卻會對冷卻介質造成污染,柴油機機油經常受到零部件磨損的粉末、重油燃燒產生的積碳和灰分的污染,冷卻效果變差。
2、經過試驗,噴油器噴嘴冷卻的最佳溫度應在80℃左右,但對船用柴油機而言,80℃的機油溫度已經超過報警溫度,而且柴油機根據使用工況的不同其溫度不同,所以溫度較難控制。
3、在氣缸蓋上加工冷卻孔道,對于缸蓋的密封、加工工藝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工孔道會影響缸蓋的機械強度,密封不良會造成機油油耗過高,漏到氣缸中燃燒會產生積碳,影響柴油機的正常工作。
因此,本發明旨在探索一種用于船用柴油機噴油器的冷卻單元,該冷卻單元能夠有效的控制噴油器的溫度,延長噴油器的使用壽命,而且還能避免傳統的柴油機冷卻系統污染工作介質的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船用柴油機噴油器冷卻單元,通過設置該船用柴油機噴油器冷卻單元能夠確保船用柴油機能夠正常燃用重油,控制噴油器的冷卻溫度并延長噴油器的使用壽命,還能避免污染工作介質。
要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的船用柴油機噴油器冷卻單元,包括用于存放冷卻介質的油箱、安裝在油箱上的蒸汽加熱裝置、以及分別與所述油箱相通的出油管道和回油管道,所述出油管道上設有油泵,所述回油管道的回油口位于所述油箱的頂部,所述蒸汽加熱裝置包括用于蒸汽流通的蒸汽流通管,所述蒸汽流通管上設有用于控制蒸汽流量的電磁閥。
進一步,位于所述油箱內的蒸汽流通管呈螺旋狀,所述油箱頂部還設有補油口和通氣口;
進一步,還包括與所述油泵并列設置的溢流閥,所述溢流閥一端與所述油箱相通,一端與所述出油管道相連;
進一步,所述溢流閥與所述出油管道的連接點與所述油泵的出口之間設有單向閥I;
進一步,還包括備用油泵,所述備用油泵與所述油泵并列設置,即備用油泵一端與所述油箱相通,另一端與所述出油管道相連,所述備用油泵與所述出油管道的連接點與所述備用油泵出口之間設有單向閥II;
進一步,還包括電氣控制箱,所述電氣控制箱內的控制器分別與所述電磁閥、油泵和備用油泵電連接,所述電氣控制箱內還設有數顯溫度控制儀,所述數顯溫度控制儀與設置在油箱內的溫度傳感器電連接;
進一步,所述出油管道上還設有過濾器;
進一步,所述油箱的底部設有排污口;
進一步,所述油箱上還設有用于觀察油箱內油量的液位計;
進一步,所述冷卻介質為機油或柴油或水。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濰柴發動機廠,未經重慶濰柴發動機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7122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