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核殼結構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的制備方法有效
申請號: | 201110367247.3 | 申請日: | 2011-11-18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2329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4-25 |
發明(設計)人: | 郭洪輝;易瑞灶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主分類號: | A61K9/14 | 分類號: | A61K9/14;A61K38/39;A61K47/36;A61P3/14 |
代理公司: | 廈門南強之路專利事務所 35200 | 代理人: | 馬應森 |
地址: | 361005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結構 膠原 多肽 螯合鈣 納米 粒子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納米補鈣產品的制備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核殼結構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海藻酸是由古羅糖酸(G)和甘露糖醛酸(M)兩種單體組成的嵌段線性聚合物,可以與二價陽離子結合成膠。海藻酸鹽的生產原料是海帶等大型藻類,是我國海洋水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大規模養殖的重要經濟藻類。海藻酸鹽可生物降解,而且降解產物無毒,可以作為緩釋制劑的骨架和微囊材料。海藻酸鹽作為囊材具有穩定性、親水性、溶解性、無毒、無刺激性和有合宜的釋藥速率等優點。
目前,利用海藻酸鹽進行包埋藥物的方法很多,但是制備方法比較繁雜,大多不可避免地要在兩相中使用到乳化劑或者特殊的儀器,而且制備的膠囊尺寸較大,多在微米級。例如中國專利CN?1374338A公開的方法,以液體石蠟為分散介質,Span85為表面活性劑,以冰醋酸為凝膠引發劑,制備海藻酸鈣凝膠珠,尺寸在100~500μm;中國專利CN?101239052A中,以食用植物油為分散介質,失水山梨醇單油酸酯為表面活性劑,制備海藻酸鈉/殼聚糖微囊;中國專利CN?1555784A中借助高壓靜電液滴發生裝置,制備海藻酸鈣/聚組氨酸藥物控釋微膠囊,粒徑范圍在200~1000μm;中國專利CN?101239052A中公開的方法是在醇類溶劑或芳香烴溶劑中制備海藻酸鈣微膠囊,粒徑大約是在1~40μm。中國專利CN?1850058A公開了一種制備海藻酸鈉納米膠囊的方法,膠囊尺寸在100~1000nm,但是也須在水/油微乳化液中,和至少一種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才可以完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需特殊設備,操作簡單的核殼結構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包括以下步驟:
1)將可溶性海藻酸鹽溶于水中,得海藻酸鹽溶液,濃度為0.1~2.0g/L;
2)配制可溶性二價陽離子水溶液A,濃度為0.01~0.1mol/L;
3)配制膠原多肽螯合鈣水溶液,濃度為0.01~0.1g/ml;
4)將膠原多肽螯合鈣水溶液加入到溶液A中,調節pH為5.5~8.0,得溶液B;
5)調節海藻酸鹽溶液的pH為5.5~8.0,再加入溶液B,攪拌,得到核殼結構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
在步驟1)中,所述可溶性海藻酸鹽可選自海藻酸鈉、海藻酸鉀等中的一種。
在步驟2)中,所述可溶性二價陽離子水溶液可選自可溶性鈣離子水溶液、可溶性鋅離子水溶液、可溶性鋇離子水溶液等的一種。
在步驟5)中,所述攪拌的時間可為30~60min;所述海藻酸鹽可選自海藻酸鈣、海藻酸鋅、海藻酸鋇等中的一種。
所制備的核殼結構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為表面光潔的球形納米粒子,粒徑范圍為100~1000nm,可溶于水中。
本發明利用海藻酸鹽對膠原多肽螯合鈣粒子進行包埋,延長膠原多肽螯合鈣的作用時間,起到緩釋的作用。利用膠原多肽螯合鈣粒子的表面帶電荷性,通過靜電作用吸引海藻酸和二價陽離子在其粒子表面交聯固化,形成一層較穩定的海藻酸鹽殼層。
膠原多肽螯合鈣是一種新型補鈣劑。這類鈣無需離解成鈣離子再與鈣結合蛋白結合后被腸道吸收,而是鈣及其有機基團整個分子完整的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不是立即解離成鈣離子和氨基酸,而是以螯合物的形式持續解離出鈣離子供機體利用,從而避免血清中鈣離子濃度過高出現高血鈣,保證了鈣元素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利用海藻酸鹽在膠原多肽螯合鈣粒子的表面形成一層極薄的不溶性膜,可以克服膠原多肽螯合鈣較不穩定易酶解的缺點,延長作用時間,起到緩釋的效果。核殼結構的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的尺寸較小,人體較易吸收,比一般普通的補鈣產品有較大的優勢。
本發明能在均相中使用簡單的方法對膠原多肽螯合鈣進行包埋,制備小于1μm的核殼結構的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制備的核核殼結構膠原多肽螯合鈣納米粒子的透射電鏡圖。在圖1中,標尺為500nm。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未經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6724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