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城市湖庫水環境污染修復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65529.X | 申請日: | 2011-1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0298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0 |
| 發明(設計)人: | 張智;陳杰云;張勤;張蒙;趙青;姚娟娟;張夢然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7/00 | 分類號: | C02F7/00;C02F3/32;C02F3/34;C02F3/02;E02B3/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伍倫辰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城市 水環境 污染 修復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處理技術,尤其是一種城市湖庫水環境污染修復方法。
?
背景技術
城市湖庫是指位于城市內的各種水湖、水庫、水域。隨著城市市民對親水性生活環境需求加大,城市除天然湖庫外,人工湖、景觀湖泊等城市湖庫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由于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透水性地面逐漸減少,污染也逐漸加劇。城市湖泊常常缺乏足夠的自然補水,水質惡化問題也引起廣泛關注。特別對無固定補給水源的城市湖庫水體由于缺乏流動性,造成底層水體溶解氧不足,極大抑制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在缺氧狀態下厭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對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甲烷、氨等有害氣體,危害魚類生長;硫化氫又與水中的鐵反應,生成硫化鐵使水體發黑;未及時分解的有機物沉積在水底,形成黑色淤泥。湖體水質空間分布相差很大,近岸處及湖體死水區(湖灣、湖岔等),藻類大量生長。水質惡化現象嚴重。
我國現有技術中,也存在不少針對湖庫水質惡化進行處理的技術,比如我國專利申請號200610130096.9所公布的一種人工湖水處理技術及成套裝置,其采用專用設備將湖水進行過濾、殺菌和殺藻處理;但處理效率過低,只適用于較少水量的處理且成本過高。另外,我國專利申請號201110032358.9曾公布了一種富營養化水域水質處理懸浮床及其水處理方法,其采用水生植物種植吸收的方式處理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但同樣具備管理不便,控制較難,成本較高等缺陷。同時,上述現有的城市湖庫水處理技術,均是靠采取人工措施有針對性地將水中有害物質吸收消除的方式,沒有充分發揮湖庫自身凈華功能,屬于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故容易復發,治理效果有限。
?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不足,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怎樣提供一種城市湖庫水環境惡化修復方法,該方法能夠從根源上提升湖庫自身水凈化能力,水處理效果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中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城市湖庫水環境污染修復方法,其特點在于,在湖庫中遠離進水口的一側設置循環水泵,循環水泵位于水下循環泵間內,循環水泵采用輸送管道連接到位于湖中各處的若干出水機構,每出水機構包括一個與輸送管道相連接的分水管道,分水管道內設置有出水流量電磁控制閥,分水管道遠離輸送管道的一端并列地分出至少三條支路管道,每條支路管道至少設置有三個出水口,每個出水機構中的出水口水平并列設置為一排;所述出水機構包括造浪式出水機構、平推式出水機構和下沖式出水機構;采用上述循環水泵從湖庫中遠離進水口的一側抽水并經過輸送管道輸送到各出水機構的出水口噴出,使湖庫內水體形成水循環,促進局部水體橫向或縱向流動從而帶動整個湖庫水體的流動,達到活化水體、改善水質的效果。
其中,所述造浪式出水機構是指出水口斜向上指向湖內設置并使得出水能夠形成10-20cm高度的波浪的出水機構,造浪式出水機構位于靠近湖邊的水深小于2米的淺水區域內的水體下部,該區域內水質指標為溶解氧小于1.0mg/L、總磷大于0.1mg/L,總氮大于1.5mg/L。這樣可以增加氣水交換程度,在復氧的同時推動水流前進,實現水體的循環,同時可以避免將湖底污泥攪動。
所述平推式出水機構是指出水口水平指向湖內設置的出水機構,平推式出水機構位于流速低于0.1m/s,溶解氧在3mg/L以下,水深在2-4m的湖灣、湖岔處的水體中部。這樣,能夠使盡量多的水量參與水體循環,實現水體流動。
所述下沖式出水機構是指出水口斜向下指向湖內設置的出水機構,下沖式出水機構設置于湖邊深度4m以上的位置的水體上部。下沖式出水機構的出水流速以不攪動底泥為限。其能夠使得新鮮來水與該區域的分層水體得到充分混合但以不攪動底泥為限,造成水體的紊動,促進水體交換上下層之間的交換。
本技術方案中,當出水部位同時包括以上情況時,可選擇兩個或三個出水方式組合,從多方面同時改善水質,上述三種出水機構,其出水方位,設置位置條件的選擇均是根據水體活化原理分析以及實際驗證得到,能夠有效地帶動湖水循環,活化水體,改善水質,同時達到造景美觀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65529.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