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耐火澆注料的造粒石墨的制備方法無效
申請號: | 201110363366.1 | 申請日: | 2011-11-16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91760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13 |
發明(設計)人: | 張三華;王冠;張新;韋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C04B35/66 | 分類號: | C04B35/66 |
代理公司: | 洛陽明律專利代理事務所 41118 | 代理人: | 智宏亮 |
地址: | 471039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耐火 澆注 石墨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耐火材料領域,涉及一種用于耐火澆注料的造粒石墨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在耐火材料中引入鱗片石墨,可以顯著改善耐火材料的熱震穩定性,增強耐火材料的抗熔渣滲透和侵蝕性,顯著提高耐火材料的壽命。
將鱗片石墨引入耐火澆注料時,需要將耐火原料、鱗片石墨、添加劑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加水,在強制攪拌機內攪拌均勻,最后填充在模具內,在一定頻率的振動臺上或使用振搗棒振動成型。這樣就面臨兩個致命的問題:第一,鱗片石墨特有的非均質性會導致水對石墨的潤濕性差,將石墨引入澆注料中,會造成澆注料的加水量大大增加,使結構疏松,影響澆注料的高溫性能;第二,鱗片石墨與耐火原料之間的密度差異較大(鱗片石墨密度小于1.8g/cm3,而電熔鎂砂密度在3.5?g/cm3左右,電熔剛玉的密度大于3.9?g/cm3),當石墨與這些耐火原料共同引入澆注料中時,會引起顆粒偏析。
怎樣將鱗片石墨成功引入澆注料中,是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課題。將石墨和耐火原料預先通過造粒,使石墨和耐火原料牢固的黏附在一起,大幅度縮小石墨的表面積及石墨和耐火原料的密度差異,然后引入到澆注料,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周寧生等通過微粒技術(PG法)得到了一種造粒石墨:將耐火細粉、鱗片石墨和結合劑攪拌均勻成塑性泥料,通過螺旋擠出機將混合物擠出,控制擠出的條狀物為直徑0.5mm,在200℃進行熱處理,最后在圓盤磨光機中加工破碎成長度3~5mm的顆粒,即得到造粒石墨。邱海龍等也用類似的造粒方法得到了造粒石墨,不同的是在造粒料干燥后,加入了400℃熱處理4小時以去除灰分的過程。將這種造粒石墨加入澆注料后,與直接加入鱗片石墨相比,澆注料的加水量有所降低,流動性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用這種方法引入的石墨在基質中不易分散均勻,而且造粒的效率很低,不適用于規模生產。
周寧生等又通過壓制法(BAG法)制作了一種造粒石墨:將30~32%的鱗片石墨粉末(≤0.15mm)與Si粉、Al粉、板狀剛玉(0.02~3mm)用樹脂為結合劑混合均勻后,以70MPa壓力壓制成204?′52′62mm塊體,并經180℃×24h熱處理,再分別破碎成0.074~3.36mm的顆粒。徐海芳等也用類似的方法制作這種造粒石墨,并將該造粒石墨加入澆注料中。與直接加入鱗片石墨相比,流動性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石墨難以均勻裹覆在剛玉顆粒表面,在澆注料中沒有達到均勻分布;第二,破碎過程中一部分石墨與剛玉分離,影響石墨引入的效果;第三,造粒石墨密度較低,存在較多氣孔,使澆注料的氣孔率增大,從而影響到高溫性能。?
上述幾種方法都是通過造粒的方法將鱗片石墨引入耐火澆注料中的,都存在一定缺陷,澆注料成型的加水量仍然較多,澆注料結構仍不夠致密,各方面性能受到較大影響,至今還不能投入工業應用。
高速混練造粒機已在等靜壓成型的耐火材料定型制品中應用,主要是將石墨和耐火原料預造粒,達到分散石墨的目的,然后以該造粒石墨100%作為原料在等靜壓機中成型為所需形狀的定型制品,如Al2O3-C質或ZrO2-C質的水口、塞棒等。但這種造粒石墨不宜直接用于澆注料中:第一,其石墨含量較低,在25%以下,一般為13%左右,由于澆注料一般采用多個粒級的耐火原料配制而成,該造粒石墨粒度小于1mm,只能以少部分(一般不超過20%)加入到澆注料中,因此這種造粒石墨不能向澆注料引入足夠石墨;第二,這種造粒石墨經過干燥后可直接用于等靜壓成型,不需要烘烤處理,因此石墨和耐火原料結合不牢固,在制作澆注料的強制混合過程中(包括干混和加水濕混過程),由于原料相互之間的摩擦和撞擊而導致造粒石墨結構分離,影響石墨的引入效果。本發明針對澆注料的技術特點,制備了碳含量高、石墨和耐火原料結合牢固、邊角較圓滑的粒狀造粒石墨,可有效地向澆注料中引入石墨,而不影響澆注料的加水量和致密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用于耐火澆注料的造粒石墨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完成其發明任務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6336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