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時間分辨熒光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54794.8 | 申請日: | 2011-1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053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15 |
| 發明(設計)人: | 李建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建國 |
| 主分類號: | G01N21/64 | 分類號: | G01N21/64;G01N33/53 |
| 代理公司: | 上海富石律師事務所 31265 | 代理人: | 沈其梅 |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時間 分辨 熒光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檢測系統領域,尤其涉及時間分辨熒光系統。
背景技術
免疫標記技術經歷了放射免疫標記,酶免標記,化學發光標記等階段。現技術應用熒光技術檢測免疫標記,相對之前的技術大大提升了檢測靈敏度。鑭系稀土元素因其有斯托克斯位移大,發射光譜帶窄,半衰期長的特點,成為理想的熒光染料。
但現有的時間分辨熒光系統有以下不足:
現有系統利用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接口電路,其計算和存儲性能無法完成如今對生化檢測智能化控制與數據處理的要求;
現有系統體積大,不能滿足廣大臨床醫師,檢驗工作者,執法機關等對檢測儀器的輕便、小巧,可攜帶性及免除采樣的前處理等基本要求;
現有系統僅適用液體樣品的應用,對于發展迅速且應用前景極其廣闊的快速診斷來說不能滿足需求;
現有系統利用氙燈作為光源,體積龐大,功耗大。
這些問題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時間分辨熒光系統,用以對樣品中的熒光元素標記進行檢測,并克服現有生化檢測系統智能化控制與數據處理能力的不足,體積大不方便攜帶,僅適用液體樣品和大規模生產質量不穩定等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時間分辨熒光系統包括:
控制模塊,用于控制協調其他模塊的工作,所述控制模塊與樣品信息采集模塊、積分球式光學模塊、光電轉化與放大模塊、分析模塊和存儲模塊電連接;
樣品信息采集模塊,用于采集樣品信息;
積分球式光學模塊,用于光照樣品,收集光信號;
光電轉化與放大模塊,用于把積分球式光學模塊傳輸來的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并放大;
分析模塊,用于分析光電轉化與放大模塊傳輸來的電信號;
存儲模塊,存儲樣品信息和檢測結果。
上述樣品信息采集模塊包括:掃描器、步進電機、絲桿和滾珠滑動平臺;所述步進電機與絲桿連接;所述絲桿與滾珠滑動平臺連接。
上述滾珠活動平臺上設一檢測卡槽。
上述存儲模塊包括閃存盤。
上述控制模塊包括嵌入式電腦,所述嵌入式電腦用于控制樣品信息采集模塊、積分球式光學模塊、光電轉化與放大模塊和分析模塊的工作。
上述存儲模塊設置在嵌入式電腦中。
上述控制模塊包括脈沖發生器,所述脈沖發生器用于控制樣品信息采集模塊、積分球式光學模塊、光電轉化模塊和分析模塊的工作。?
上述各模塊是由控制模塊同步啟動。
上述積分球式光學模塊包括:積分球裝置和激發光源。
上述激發光源是氘燈、LED發光二極管或激光二極管。更佳的,所述激發光源是LED發光二極管或激光二極管。
上述光電轉化與放大模塊包括光敏元件、微電流放大器和電源,所述光敏元件接收來自積分球式光學模塊的光信號并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然后通過微電流放大器將電信號放大反饋給分析模塊。
上述光敏元件是PMT光敏元件。
上述分析模塊為相敏/時間分辨放大器。
上述時間分辨熒光系統還包括輸入模塊,所述輸入模塊用于輸入命令并傳輸至控制模塊。
上述輸入模塊包括:鼠標、鍵盤、光電閱讀器或顯示屏中的至少一種。
上述顯示屏是觸摸式顯示屏。
上述時間分辨熒光系統還包括輸出模塊,所述輸出模塊用于接受采樣信息和檢測結果并輸出,所述輸出模塊包括顯示屏和/或打印機。較佳的,所述顯示屏為觸摸式顯示屏。
?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時間分辨熒光系統結構圖。
圖2為對以稀土鑭系元素納米粒子為標記物的試紙盒進行測試的本發明檢測系統一具體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3為以稀土鑭系元素納米粒子為標記物的試紙盒的條形碼樣例。
圖4為本發明的積分球式光學模塊結構圖。
圖5為鑭系銪元素熒光衰變時間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時間分辨熒光系統做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2,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中,時間分辨熒光系統由控制模塊、積分球式光學模塊、光電轉化與放大模塊、分析模塊、輸入模塊、輸出模塊和存儲模塊組成。所述控制模塊與樣品信息采集模塊、積分球式光學模塊、光電轉化與放大模塊、分析模塊和存儲模塊電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建國,未經李建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5479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