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埋層引出結構及其制造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49910.7 | 申請日: | 2011-1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9422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8 | 
| 發明(設計)人: | 錢文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3/48 | 分類號: | H01L23/48;H01L21/6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紀鐵 | 
| 地址: | 20120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引出 結構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埋層(buried?layer)的引出結構。
背景技術
埋層工藝是雙極工藝或高壓工藝中經常采用的技術手段,請參閱圖1,通常是在硅襯底11上通過離子注入形成n型或p型埋層12,然后生長外延層13,再在外延層13上制作器件和電路。
以雙極晶體管為例,埋層12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用來隔離外延層13與襯底11,這樣外延層13中的電路可獨立于襯底施加偏置;其二是作為雙極晶體管的外集電區,降低集電區的串聯電阻,從而降低雙極晶體管的飽和壓降。
無論埋層用作什么功能,都需要將其引出至電極,這樣才可將其接地或加偏置電壓。常規的埋層引出結構如圖1所示,在外延層13中制作隔離區14,在兩隔離區14之間的有源區高濃度摻雜與埋層12相同類型的雜質形成沉淀區(sinker)15,然后長時間退火,直至沉淀區15接觸埋層12。
上述埋層引出結構有四個問題:一是埋層12經過長時間退火,縱向和橫向的擴散范圍很廣,造成埋層12與襯底11的寄生電容很大;二是沉淀區15雖然重摻雜,但還是有較大的串聯電阻;三是沉淀區15經過長時間高溫退火,縱向和橫向都有很多擴散,造成器件面積同時增大;四是沉淀區15需長時間退火,工藝復雜性高,周期長,成本很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的埋層引出結構,不僅可以減小器件面積,還能降低寄生電阻。為此,本發明還要提供所述埋層引出結構的制造方法,其具有簡化的工藝流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埋層引出結構包括襯底、外延層以及位于兩者之間的埋層;在外延層中具有隔離區,在隔離區中具有接觸孔電極,所述接觸孔電極的底部在埋層中。
所述埋層引出結構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1步,在襯底上通過離子注入工藝形成摻雜區;
第2步,在摻雜區上方通過外延工藝生長一層單晶外延層,此時摻雜區就成為了埋層;
第3步,在外延層中制作隔離區;
第4步,在隔離區中刻蝕通孔,所述通孔的底部與埋層相接觸;接著在所述通孔中填充金屬以形成接觸孔電極。
本發明的埋層引出結構制作在隔離區,沒有占據任何有源區,接觸孔電極的尺寸遠小于常規的沉淀層,大量地節約了器件面積,而且接觸孔電極是通過金屬接觸并引出埋層,串聯電阻遠小于常規的沉淀層。
本發明的埋層引出結構的制造方法由于不需要沉淀區,因而省略了現有方法中的高溫退火工藝,進一步降低了工藝成本和時間。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的埋層引出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埋層引出結構的示意圖;
圖3a~圖3d為本發明埋層引出結構的制造方法的各步驟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說明:
11為襯底;12為埋層;13為外延層;14為隔離區;15為沉淀區;21為襯底;22為埋層;23為外延層;24為隔離區;25為接觸孔電極。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2,本發明埋層引出結構包括襯底21、外延層23,以及位于兩者之間的埋層22。在外延層23中具有隔離區24,在隔離區24中具有接觸孔電極25,所述接觸孔電極25的底部在埋層22中。
所述埋層22為重摻雜的n型或p型埋層,摻雜濃度在1×1018原子每立方厘米以上,以滿足接觸孔電極25與埋層22的良好歐姆接觸。
優選地,所述接觸孔電極25為鎢(W)。
優選地,所述接觸孔電極25和埋層22接觸的底部還具有鈦(Ti)和/或氮化鈦(TiN)作為阻擋層。
本發明埋層引出結構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1步,請參閱圖3a,在半導體襯底(通常為硅襯底)21上通過離子注入工藝形成摻雜區22。摻雜區22的摻雜類型與襯底21相反。
第2步,請參閱圖3b,在摻雜區22上方通過外延工藝生長一層單晶外延層23,此時摻雜區22就成為了埋層22。外延層23的摻雜類型與襯底21相同。優選地,采用原位摻雜(在位摻雜)工藝。
第3步,請參閱圖3c,在外延層23中制作隔離區24。隔離區24為介質材料,優選為氧化硅。制作隔離區24可以采用局部氧化(LOCOS)工藝,也可以采用淺槽隔離(STI)工藝。
第4步,請參閱圖3d,在隔離區24中刻蝕通孔,所述通孔的底部與埋層22相接觸。接著在所述通孔中填充金屬以形成接觸孔電極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未經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4991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透鏡光纖
 - 下一篇:一種車輛速度測量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