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濕式自復位阻火放散閥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46798.1 | 申請日: | 2011-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0620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0 |
| 發明(設計)人: | 蕭琦;呂元;鄧浩鑫;李彬;肖云漢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16K17/02 | 分類號: | F16K17/02;F16K13/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190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復位 放散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閥門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濕式放散閥,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低壓可燃性氣體介質輸送、安全放散的濕式自復位阻火放散閥,可在介質壓力過高時自動開啟、安全放散,在介質壓力恢復正常時自動關閉復位。
背景技術
常規的放散閥采用電動或氣動閥門,通過控制系統來控制放散閥的開啟或關閉,需要配備壓力傳感器和復雜的控制系統,還需要消耗電能或壓縮空氣,如果需要阻火功能,還須額外配備阻火器。現有技術中也有在濕式阻火器上安裝爆破薄膜的濕式放散閥,在介質壓力過高時爆破薄膜破裂,放散通道打開,實現安全放散,這種濕式放散閥在不需要控制系統和傳感器、不消耗電能或其它能源的前提下可實現安全放散,但是,屬于現有技術的這種濕式放散閥仍然存在以下缺點:一、爆破薄膜破裂后不能自動恢復,必須人工更換爆破薄膜以后放散閥才能關閉復位;二、爆破薄膜破裂的介質壓力一般比較高,不適用于在較低開啟壓力下的應用;三、每個爆破薄膜破裂的介質壓力都不一定相同,使放散閥的開啟壓力存在很大差異。當前的放散閥亟待改進。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和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濕式自復位阻火放散閥,不僅保持現有濕式放散閥簡單可靠、不消耗能源的前提下安全放散的優點,還解決了現有濕式放散閥不能自動關閉復位、開啟壓力高和開啟壓力不確定等問題。
本發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濕式自復位阻火放散閥,包括:進氣管道(2)、出氣管道(3)、水封箱(5)、連接管道(6)、水壓差箱(7)和溢流水箱(8),所述進、出氣管道(2、3)同水封箱(5)連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封箱(5)的內部還裝設有分流板(14),所述進氣管道(2)位于水封箱(5)內的部分穿過分流板(14),且該部分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分流板(14)的下方;所述出氣管道(3)的進口端位于所述分流板(14)的上方;
所述水壓差箱(7)內設置隔離板(12),將水壓差箱(7)上部分為兩個空腔;?
所述水封箱(5)通過連接管道(6)與水壓差箱(7)連接,水壓差箱(7)出口設有溢流水箱(8),所述溢流水箱(8)下部通過回水管道(9)與水壓差箱(7)連接;當可燃性氣體介質壓力超過設定值時,水壓差箱(7)內的水溢出到溢流水箱(8),水壓差箱(7)與大氣連通,可燃性氣體通過連接管道(6)和水壓差箱(7)放散至大氣中;當可燃性氣體介質壓力再次恢復正常時,溢流水箱(8)中的水通過回水管道(9)流回水壓差箱(7),放散閥門自動復位停止放散。
優選的,所述回水管道(9)上設置有閘閥(10)和單向閥(11),閘閥(10)用于調節回水流量,單向閥(11)只允許水由溢流水箱(8)流回水壓差箱(7),避免倒流。
優選的,所述水壓差箱(7)的高度、隔離板(12)的高度以及水壓差箱(7)內水位的高度是可調的,通過調整水壓差箱(7)的高度、隔離板(12)的高度以及水壓差箱(7)內水位的高度,可以方便地調節、設定放散壓力和工作壓力。
優選的,所述濕式自復位阻火放散閥還包括裝設于水封箱(5)和水壓差箱(7)上的水位傳感器(13),用以遠程監控放散閥工作狀態。
優選的,所述濕式自復位阻火放散閥還包括裝設于水封箱(5)上的玻璃管水位計(1),用于現場觀測放散閥工作狀態。
優選的,所述水封箱(5)通過位于其上部的盲板法蘭(4)進行封閉。
優選的,所述隔離板(12)使用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制成。
在實際應用中,當管路系統流量突然減少時(如下游裝置突然減少開機臺數或突然降低負荷),為保證上游設備的安全運行和整個管路輸送系統工作在設定的壓力范圍內,可以在輸送系統的輸氣主管道上設置本發明的濕式自復位阻火放散閥。當輸送系統管道壓力增高時,水壓差箱(7)中的水溢出,放散閥開啟,可燃性氣體便通過水封箱(5)的水以后排空。可燃性氣體的排空是通過水而放散到空中的,因此該放散閥能夠將外部可能產生的火源與管道系統內可燃氣體隔離,實現安全放散。通過水位傳感器可以實現計算機遠程監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4679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