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46295.4 | 申請日: | 2011-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3089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02 |
| 發明(設計)人: | 惠穩棉;曹俊;陳文清;黃峻;吳獻珍;陶劍鋒;侯小林;蔣理科;黎旭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15/00 | 分類號: | B23P15/00;B23Q15/00 |
| 代理公司: | 中國航空專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 地址: | 333002***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支座 零件 數控 加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數控加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支座類零件廣泛應用于航空、航海或其他機械領域,尤其是在航空制造領域應用最廣。如直升機各機型中都采用大量的支座類零件,這類零件的加工存在裝夾次數多,叉耳易變形,孔形位公差易超差等加工問題。
例如,X型直升機中有14種支座類零件。如圖1所示的一種支座零件,前期采用將零件立著裝夾,整個加工過程需裝夾兩次,由于兩次裝夾存在的累積誤差,常會造成孔形位公差超差,其中,孔形位公差超正差的零件需要不斷的返工,孔形位公差超負差的零件會直接造成零件報廢,因此現有技術支座類零件加工精度低、加工質量難以保證,難以滿足實際加工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加工效率高、加工質量好、成本低的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其具有如下步驟:
1.1提供零件毛坯裝夾用工裝:
其中,該裝夾用工裝高度高于機床工作臺面,并留下加工機床旋轉90度而不會發生干涉的空間;
1.2零件裝夾:
將零件毛坯臥著放在工裝上,采用螺栓壓緊;
1.3加工叉耳厚度:
選用五軸立式數控機床,主軸擺90度角,沿X軸負方向左右走刀,加工出三個腔結構,其中,上下腔之間的腔隔層厚度與叉耳厚度一致;
1.4加工底面外形:
主軸沿X軸正方向擺90度角,位于零件毛坯腔體底面,加工出零件底面外形及底面上孔;
1.5加工叉耳外形:
主軸擺回立式狀態,位于零件毛坯腔體隔層上方,加工出叉耳外形,完成零件加工。
另外,在加工叉耳厚度步驟與底面外形步驟之間,根據實際加工需求,在主軸擺回立式狀態下,在上下腔之間的隔層上開孔,作為叉耳上孔。
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通過一次裝夾以及控制進刀方向和各部位的加工順序,可實現對支座類零件的高精度加工,保證加工精度和質量,且成本低,效率高。試驗證明,本發明可實現支座類零件的高效加工,加工合格率達到100%,加工效率提高了30%。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支座類零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中的裝夾工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中零件毛坯裝夾在工裝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中加工出三個腔結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中加工出叉耳上孔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中加工出底面外形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中加工出叉耳外形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一種支座零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另一種支座零件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工裝、2-零件毛坯、3-螺栓、4-腔、5-腔隔層、6-叉耳上孔、7-底面外形、8-叉耳外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發明支座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通過一次裝夾以及控制進刀方向和各部位的加工順序,可實現對支座類零件的高精度加工,其具體步驟如下:
1.1提供零件毛坯裝夾用工裝:
所述加工裝夾零件用的工裝外形見圖2,該裝夾用工裝高度高于機床工作臺面150mm,以留下供加工機床旋轉90度而不會發生干涉的空間;
1.2零件裝夾:
如圖3所示,將零件毛坯2臥著放在工裝1上,采用螺栓3壓緊;
1.3加工叉耳厚度:
選用五軸立式數控機床,主軸擺90度角,沿X軸負方向左右走刀,如圖4所示,加工出三個腔結構,其中,上下腔4之間的腔隔層5厚度與叉耳厚度一致;
1.4加工叉耳上孔:
主軸擺回立式狀態,在上下腔之間的隔層上開孔,作為叉耳上孔6,如圖5所示;
1.5加工底面外形:
主軸沿X軸正方向擺90度角,位于零件毛坯腔體底面,如圖6所示,加工出零件底面外形7及底面上孔;
1.6加工叉耳外形:
主軸擺回立式狀態,位于零件毛坯腔體隔層上方,加工出叉耳外形8,完成零件加工,加工效果見圖7。
最后操作工鋸下零件搭臺,從毛坯中取出加工好的支座零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4629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大型雙色注塑模具和注塑形式轉換方法
- 下一篇:預荷電重力除塵器及其除塵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