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43121.2 | 申請日: | 2011-10-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8551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06 |
| 發明(設計)人: | 大木豐;藤川將太郎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J5/10 | 分類號: | B60J5/10;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11256 | 代理人: | 陳偉;金楊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擋風玻璃 構造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該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具有確保車身的后方視野的第1后擋風玻璃、和設置在該第1后擋風玻璃的下部的用于擴大后方視野的第2后擋風玻璃。
背景技術
在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中,作為參考技術,有如下構造體,即:在配置于車輛的儀表盤上的反射性物品的外表面上設置偏振片,該偏振片設在使得從視點幾乎看不到由透過前窗玻璃的外部光線所產生的、反射性物品映在窗玻璃上的像的方向上。
根據該技術,能夠將由于反射而無法配置在儀表盤上的反射性物品配置在儀表盤上(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另外,作為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有如下構造體,即:在車頂的后端部配置有向下方傾斜的第1后擋風玻璃,從該第1后擋風玻璃的下方起到車身的后端部設置有行李箱,并在該行李箱的后方設置有能夠視覺確認后方視野的第2后擋風玻璃。
根據該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能夠確保大的后方視野(例如,參見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30916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155843公報
在專利文件2的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中,由于通過由車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從第2后擋風玻璃映入第1后擋風玻璃的反射光,會導致從第1后擋風玻璃或從第2擋風玻璃難以觀察到車身后方的情況。
在專利文件1的技術中,在儀表盤上設置偏振片,該偏振片使得從視點幾乎看不到反射性物品映在窗玻璃上的像。
因此,考慮到將專利文獻1的技術組合到專利文獻2的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中以防止反射光映入第1后擋風玻璃的方法。然而,若在擴大后方視野的第2后擋風玻璃上設置偏振片,則能夠預想到的是,這次難以觀察到第2后擋風玻璃。換言之,希望有一種能夠在不會犧牲第2后擋風玻璃的視野的情況下防止通過由車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從第2后擋風玻璃映入第1后擋風玻璃的反射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良好地保持第1及第2后擋風玻璃雙方的后方視野的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
技術方案1的發明是一種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具有:第1后擋風玻璃,用于確保車身的后方視野;和第2后擋風玻璃,設置在該第1后擋風玻璃的下部,用于擴大后方視野,其特征在于,在第1后擋風玻璃與第2后擋風玻璃之間設置有遮光壁,該遮光壁遮擋通過由車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從第2后擋風玻璃映入第1后擋風玻璃的反射光。
技術方案2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車身的后部設置有開口部,并設置有以開閉自如的方式覆蓋該開口部的背門,第1后擋風玻璃、第2后擋風玻璃及遮光壁設置在背門上。
技術方案3的發明的特征在于,第1后擋風玻璃朝后方并向下方傾斜地設置在車身上,第2后擋風玻璃大致垂直地設置在車身上。
技術方案4的發明的特征在于,遮光壁大致水平地向車室側突出。
技術方案5的發明的特征在于,遮光壁由上部裝飾件和下部裝飾件分開構成,上部裝飾件用于在車室內從上方覆蓋背門的框體;下部裝飾件用于在車室內從下方覆蓋背門的框體。
技術方案6的發明的特征在于,上部裝飾件具有:固定在框體上的框體側上部卡夾;將上部裝飾件的后部鉤掛在框體上的鉤掛部;與框體抵接并對上部裝飾件的后部的高度方向位置進行設定的抵接肋;與下部裝飾件結合的結合卡夾;和將下部裝飾件在車身前后方向上定位的定位爪。
技術方案7的發明的特征在于,下部裝飾件具有固定在框體上的框體側下部卡夾和供結合卡夾嵌合的承受部。
本發明能夠達到如下效果。
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中,車輛的后擋風玻璃構造體具有:第1后擋風玻璃,用于確保車身的后方視野;和第2后擋風玻璃,設置在該第1后擋風玻璃的下部,用于擴大后方視野。
由于在第1后擋風玻璃與第2后擋風玻璃之間設置遮光壁,所述遮光壁遮擋通過由車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從第2后擋風玻璃映入第1后擋風玻璃的反射光,所以能夠通過遮光壁遮擋從第2后擋風玻璃映入第1后擋風玻璃的反射光。其結果,能夠良好地保持第1及第2后擋風玻璃的雙方的后方視野。
在技術方案2的發明中,在車身的后部設置有開口部,并設置有以開閉自如的方式覆蓋該開口部的背門。一般來說,背門為平板狀部件且還會存在強度及剛性的不足。由于第1后擋風玻璃、第2后擋風玻璃及遮光壁設置在背門上,因此例如遮光壁能夠承擔加強部件的作用,從而能夠提高背門的強度及剛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4312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起子頭安裝結構
- 下一篇:無螺母穿栓式固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