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熔鹽電解分離Gd、Eu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36585.0 | 申請日: | 2011-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73490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3-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密林;韓偉;于曉峰;孫運霞;代野;劉斌;徐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C25C3/36 | 分類號: | C25C3/36;C25C3/3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解 分離 gd eu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干法分離的方法,具體地說是通過熔鹽電解分離Gd、Eu的方法,屬于火法冶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稀土礦物有250多種,其中50多種有工業價值。由于稀土元素性質十分相似,稀土元素之間的分離成為無機化學最困難的問題之一。稀土元素分離的基本方法有分級結晶法和分級沉淀法、離子交換法和溶劑萃取法、火法化學氣相傳輸等。
熔鹽電解法因為可連續作業、設備簡單、經濟方便,不受還原劑限制,被廣泛用來制取大量混合稀土金屬和部分單一稀土金屬及稀土合金。熔鹽電解法又可分為氯化物熔鹽電解和氟化物-氧化物熔鹽電解。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
(1)氯化物熔鹽電解法具有熔鹽腐蝕性較小,容易掌握,大型電解槽的結構材料容易解決,因此是現代稀土電解工業生產稀土金屬的基本方法。但氯化稀土的制備成本高、脫水困難且反應活性高,儲運困難。
(2)氟化物-氧化物電解法具有氧化物好儲運的優點,但相對于氯化物熔鹽體系,氟化物-氧化物熔鹽的熔點較高,電解溫度高,熔鹽腐蝕性強。
兩種電解工藝的最大特點在于:可以處理高熔點的稀土金屬,并且只要不斷補充稀土氧化物,電解就可以連續進行。
已有技術中有關于稀土分離的報道,大多采用溶劑萃取法其次是離子交換法和氣相傳輸法等,例如,例如專利申請號為89100200.6,名稱為“稀土元素的分離方法”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用溶濟萃取連續分離稀土元素的方法,經過五個工序從中、重稀土元素含量較少的稀土元素原料溶液中連續而地分離出高純度的輕稀土元素、中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以及釔。再如專利申請號為95117489.4,名稱為“離子交換法制備高純氧化釹的工藝”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以含NdCl3?1-10%,pH為2-5的溶液為料液以0.3-0.8摩爾/升的乙酸銨溶液(I)和0.9-1.2摩爾/升的乙酸銨溶液(II)作為淋洗液,依次進行淋洗,乙酸銨溶液(I)、(II)的pH為5.8-6.5。收集產品溶液,用草酸進行沉淀,燃燒成三氧化二釹。再如專利申請號為200910012454.X,名稱為“一種利用氯化銨-氯化鉀氣相傳輸從稀土礦中分離稀土氧化物的方法”為稀土的分離又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另外也有利用稀土的變價性質分離稀土的方法,例如專利號為96205784.3,名稱為“電解萃取分離稀土裝置”中記載的方案,是應用電解、電泳、電滲析、萃取技術對稀土進行高效分離的一種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分離效果好,可使工藝設備小型化,而且分離之后還可以直接回收合金材料的熔鹽電解分離Gd、Eu的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在電解爐內,以惰性金屬鉬為陰極并置于電解槽低部,石墨為陽極,按照質量百分比分別為10-16%、42-45%、42-45%的比例加入MgCl2、LiCl、KCl,再按MgCl2質量的13-20%加入氧化釓和氧化銪的混合物,控制溫度在690-780℃的條件下,待坩鍋內物料熔融后,通入直流電電解,控制陰極電流密度9-12A/cm2,陽極電流密度為0.4-0.5A/cm2,槽電壓6.6-7.7V,經過3-5小時的電解,在電解槽于陰極附近沉積出鎂合金,釓主要轉移到鎂合金中,釓在鎂合金中的含量較多、占6.9~10.7%,銪主要留在熔鹽里,銪在鎂合金中的含量甚微、占4.4×10-3~1.0×10-2%,釓的回收率為74.5-89.7%,氧化釓在合金和熔鹽中的分配系數為2.55-4.01,氧化銪在合金和熔鹽中的分配系數為1.7×10-3-3.2×10-2,氧化釓與氧化銪的分離系數為112-2330。
所述LiCl和KCl先分別在300℃、600℃干燥處理24小時。
所述氧化釓和氧化銪的混合物是氧化釓和氧化銪的質量混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程大學,未經哈爾濱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3658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