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超富營養化湖泊水體的立體生態修復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32001.2 | 申請日: | 2011-10-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3210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02 |
| 發明(設計)人: | 過龍根;倪樂意;曹特;張萌;張靜;張霄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武漢華旭知識產權事務所 42214 | 代理人: | 劉榮;周宗貴 |
| 地址: | 430072***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富營養化 湖泊 水體 立體 生態 修復 方法 | ||
1.一種超富營養化湖泊水體的立體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構建圍隔使圍隔內的水體與圍隔外的水體隔離:
徹底清除待建圍隔的湖底的雜物;將若干根固定樁插入湖底硬質層中,插入硬質層中的深度不少于1米,且固定樁的頂部不低于待修復水域的棧橋高度,所有固定樁的頂部和中部橫向間用鋼索連接形成圍欄結構;選擇不透水且具耐水性的帆布作為圍隔布,將圍隔布用鋼索固定連接于固定樁的內側,圍隔布的攔水高度與待修復水域的棧橋高度齊平,使圍隔布包圍住待修復的水域,圍隔布的底端通過石籠固定于湖底硬質層上,使圍隔內的水體與圍隔外的水體完全隔離;
(2)立體生態系統構建:
A.基底改造:
去除圍隔內水域基底的尖銳物,然后用熟石灰按180~225千克/公頃的用量將熟石灰用水分散后全面噴灑進行清塘處理;
B.分層次布設水生植物:
i.在水深低于1.5米的近岸處采用沙袋或木樁布設高度30~50cm的水下護堤,用于構建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的生存條件;
ii.基底改造結束5~7天后,實施分層次布設水生植物種類:水深低于1.5米的水域布設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水深1.5~2米的水域布設沉水植物,水深2米以上的水域構建面積為60~100m2的生態浮島,生態浮島的總面積占圍隔內水域面積的5%~10%;
iii.水生植物移植:
在每年3月底至4月上旬連根帶泥土移植挺水植物,移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3株;每年的4月中下旬帶根移植浮葉植物,移植密度為每平方米4~6株;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移植沉水植物,移植密度為每平方米5~8株;
C.生物控藻:
在水生植物分層次布設完成后,投放體長3~5cm的鰱鳙魚類對藻類進行控制,投放時間為每年的6月下旬,數量為每平方米5~10尾,鰱魚類與鳙魚類的投放比例為1∶1,形成圍隔水體立體生態系統;
(3)圍隔水體立體生態系統運行維護:
在圍隔水體生態系統運行期間,定期監測水體氮磷濃度變化;定期監測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況,每年3月~6月維護水生植物,7月份進行補充維護;定期維護生態浮島的植物,進行清理或更換死亡植物及植物殘渣,保持浮島植物正常生長;每年冬季監測魚類生長狀況,每年2月~6月根據魚類生長狀況對魚類進行新舊更替;對圍隔水體立體生態系統的維護工作循環進行,直至其進入自我維持階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富營養化湖泊水體的立體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所述固定樁為鋼管或木樁,其中鋼管為渡鋅無縫國標鋼管,相鄰鋼管或木樁之間的間隔為3~6米;帆布的耐水性為5年以上;固定樁的內側固定有掛鉤,圍隔布用鋼索固定連接于鋼管或木樁的內側的固定掛鉤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富營養化湖泊水體的立體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生態浮島的構建方法為:選用木質材料構建圓形或方形框架,框架四周用鋼索固定于湖底,框架上部固定有硬質泡沫材料,硬質泡沫材料上每平方米布設9~12個孔徑為5~8cm的孔;根據季節選擇適合栽種的植物,將植物栽種于孔內,構建成生態浮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超富營養化湖泊水體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態浮島上春夏季節栽種的植物為三葉草或菊花,秋冬季節栽種的植物為黑麥草或蘇丹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32001.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循環水的處理方法
- 下一篇:一種超高純度碳酸鋰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