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性能旋轉接頭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31337.7 | 申請日: | 2011-10-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10420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4-11 |
| 發明(設計)人: | 袁安富;張偉;劉玉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L39/06 | 分類號: | F16L39/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匯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張立榮 |
| 地址: | 210044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性能 旋轉 接頭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旋轉接頭,主要應用于機械工業領域。
背景技術:
旋轉接頭主要應用于那些需要旋轉,同時又需要密封的場合,也即在接頭內部需要流過某種液體,但是,接頭本身又需要密封的場合。目前旋轉接頭的種類很多,相關的性能也參次不齊。
已有的旋轉接頭,從密封性能、使用那個壽命以及制造成本等綜合因素來考慮,不是非常理想,有的結構比較復雜,有的使用性能不是非常理想。本專利采用了套裝結構,使得整個旋轉接頭結構簡單緊湊;在密封方面,本專利采用了機械密封和磁粉密封的方式,利用磁粉的自密封性能,提高了本產品的使用壽命;在制造成本上,由于本專利零件少,結構簡單,所用材料大多屬于標準材料,故制造成本較低。
發明目的:
???本發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密封性能好、使用那個壽命長的旋轉接頭。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的:
一種旋轉接頭,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冷卻進水銅管1、進水冷卻管座2、冷卻管左堵頭軸3、出水冷卻管座接頭4和進水冷卻管接頭6;
其中進水冷卻管座2和冷卻管左堵頭軸3套裝在冷卻進水銅管1的外部,且2的前端與3的后端相裝配,冷卻管左堵頭軸3的前端設有堵頭7,堵頭7的外端配合有冷卻進水管接管螺母8;
所述堵頭7與冷卻進水銅管1及冷卻管左堵頭軸3分別相適配,冷卻進水銅管1前端穿出堵頭7并連接進水冷卻管接頭6,進水冷卻管接頭6經冷卻進水管接管螺母8與堵頭7相定位;
所述冷卻管左堵頭軸3的前部側面還裝有出水冷卻管座接頭4。
堵頭7與冷卻進水管接管螺母8之間設有端面密封。
冷卻管左堵頭軸3與所述堵頭7之間設有端面密封。
進水冷卻管座2與冷卻管左堵頭軸3之間設有兩道O型密封圈;且在進水冷卻管座2與冷卻管左堵頭軸3的配合面間還填充有密封磁粉。
進水冷卻管座2采黃銅材料制成,冷卻管左堵頭軸3采用具有磁性的馬氏體不銹鋼制成。
所述磁粉的細度為200~800目。
所述進水冷卻管接頭6與進水管相連,以便進冷凝水;所述出水冷卻管接頭4與回水管相連,便于回流水及時流走。
所述冷卻管左堵頭軸3后端可以固定相連旋轉冷凝管9,旋轉冷凝管9的另一端可以通過軸承設置,保證冷卻管左堵頭軸3與旋轉冷凝管9可以同時轉動,進水冷卻銅管1伸入旋轉冷凝管內,冷凝水由進水冷卻銅管1進入旋轉冷凝管9內,從而對紙張進行冷卻。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就是它是一種簡單、實用、性能可靠的旋轉接頭,適用于相關制造廠進行批量生產。
為了提高該產品的壽命和使用性能,本產品在傳統結構的基礎上,使得結構顯得更加緊湊,同時改進了其密封方式,去掉了傳統密封中的彈簧密封,代之以機械磁粉密封的方式,對其進行密封,由于在不斷旋轉的過程中,橡膠密封圈會因磨損而被逐漸消耗,失去其應有的密封性能,故在本專利中,利用超細的磁粉,磁粉的細度200~800目,對其進行補償。即利用磁粉的磁性,它們會充滿間歇,并吸附在冷卻管左堵頭軸的周圍,達到密封的目的;考慮到冷卻水所具有的腐蝕作用,故在本產品中,使用了馬氏體不銹鋼,同時進水冷卻管座則使用了不具磁性的黃銅,通過這樣的設計,大大地延長了本產品的使用壽命,也很大地提高了該類產品的密封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的側視圖。
??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使用狀態圖。
圖中:1-冷卻進水銅管;2-進水冷卻管座;3-冷卻管左堵頭軸;4-出水冷卻管座接頭;5-磁粉;6-進水冷卻管接頭;7-堵頭;8-螺母;9-旋轉冷凝管。
具體實施方式
????目前擬應用于一種印刷機的冷卻機構上。
現以該接頭使用于印刷機冷卻管為例,來說明其工作原理:
????該接頭的外形圖如圖1、2所示,其內部結構圖如圖3所示。其中該接頭的冷卻管左堵頭軸3采用具有磁性的馬氏體不銹鋼制成,而冷卻管座2則為黃銅制成,而冷卻管進水銅管則為純銅制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未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3133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背面觸點太陽能電池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薄膜帶電體傳感器及顯示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