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室內換熱器及其空調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28033.5 | 申請日: | 2011-10-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845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3-21 |
| 發明(設計)人: | 朱廣棟;劉緒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通盛制冷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13/30 | 分類號: | F24F13/30;F24F1/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誠智商標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銀 |
| 地址: | 252000 山東省聊城***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室內 換熱器 及其 空調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熱交換裝置,尤其是一種室內換熱器及其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常規工程車(卡車、轎車)用空調裝置的室內換熱器多為單一功能裝置——制熱不制冷或制冷不制熱;即便是具有冷/熱雙功能的室內換熱器(機組)之制冷換熱器(芯體)或制熱換熱器(芯體)只是兩個長方體芯體上下、左右或前后層疊一起,制冷芯體管路束(組)排步占一張散熱鋁箔板面積一多半,制熱芯體管路束(組)占一張散熱鋁箔板面積另一少半,換熱效率低,材料耗費大。目前,還未有好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室內換熱器及其空調裝置,該一種室內換熱器及其空調裝置具有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換熱器的原料耗材,降低了成本特點。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室內換熱器,包括換熱器本體和芯體端板支架,所述的換熱器本體包括制熱芯體和制冷芯體,所述的制熱芯體和制冷芯體混合交互排布在芯體端板支架內,所述的制熱芯體包括多組相連接的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制熱芯體分組單管和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所述的制熱芯體分組單管的兩端分別與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和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相連,所述的制冷芯體包括多組相連接的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制冷芯體分組單管和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所述的制冷芯體分組單管的兩端分別與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和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相連。
一種使用上述室內換熱器的空調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制冷壓縮機、冷凝器和室內換熱器,所述的室內換熱器包括換熱器本體和芯體端板支架,所述的換熱器本體包括制熱芯體和制冷芯體,所述的制熱芯體和制冷芯體混合交互排布在芯體端板支架內,所述的制熱芯體包括多組相連接的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制熱芯體分組單管和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所述的制熱芯體分組單管的兩端分別與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和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相連,所述的制冷芯體包括多組相連接的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制冷芯體分組單管和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所述的制冷芯體分組單管的兩端分別與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和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相連,所述的制熱芯體的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和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分別與發動機水箱的出口和進口相連,所述的制冷芯體的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通過冷凝器與制冷壓縮機的出口相連,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與制冷壓縮機的進口相連。
本發明的一種室內換熱器及其空調裝置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制熱芯體和制冷芯體混合交互排布,從而擴展了管路橫斷面分布即翅片散熱面積以提高換熱效率,減少了換熱器的原料耗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系統性能,使用方便的等特點。
附圖說明
附圖1是一種室內換熱器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使用室內換熱器的空調裝置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制熱芯體,2、制冷芯體,3、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4、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5、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6、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7、芯體端板支架,8、制熱芯體分組單管,9、制冷芯體分組單管,10、冷凝器,11、制冷壓縮機,12、發動機水箱,13、室內換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說明書附圖1和附圖2對本發明的一種室內換熱器及其空調裝置作以下詳細地說明。
本發明的一種室內換熱器,其結構包括換熱器本體和芯體端板支架7,所述的換熱器本體包括制熱芯體1和制冷芯體2,所述的制熱芯體1和制冷芯體2混合交互排布在芯體端板支架7內,所述的制熱芯體1包括3組相連接的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3、制熱芯體分組單管8和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4,所述的制熱芯體分組單管8的兩端分別與制熱芯體分液進水管3和制熱芯體集液回水管4相連,所述的制冷芯體2包括3組相連接的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5、制冷芯體分組單管9和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6,所述的制冷芯體分組單管9的兩端分別與制冷芯體制冷劑分液進管5和制冷芯體制冷劑集液回管6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通盛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未經山東通盛制冷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2803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煤反應過程活性基團的實時測試系統
- 下一篇:碳纖維基摩擦材料的配方及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