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充液調靜剛度和壓差分級調動剛度的空氣彈簧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16899.4 | 申請日: | 2011-10-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061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0 |
| 發明(設計)人: | 楊潔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潔 |
| 主分類號: | F16F9/08 | 分類號: | F16F9/08;F16F9/34;F16F9/44;F16F9/5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萬***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充液調靜 剛度 分級 調動 空氣 彈簧 | ||
1.一種充液調靜剛度和壓差分級調動剛度的空氣彈簧,由氣囊(1)、上安裝板(2)、上限位膠塊(3)、螺栓(4)、節流調節板(5)、下安裝座(6)、下限位支座(7)、閘閥(8)和單向閥(9)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下限位支座(7)安裝固定在下安裝座(6)的中心位置,下限位支座(7)比下安裝座(6)高出一部分;節流調節板(5)由彈性較好的橡膠材料制成,通過螺栓(4)安裝在下限位支座(7)的中心位置;節流調節板(5)的端面上,在與下安裝座(6)上部內孔和下限位支座(7)外圓之間的環形流通槽中心線相等的圓周上均布了數個直通小孔;由節流調節板(5)將空氣彈簧分隔成了以氣囊(1)為主氣室,下安裝座(6)為副氣室的復合空氣彈簧;并由節流調節板(5)上的數個小孔組成了不變節流口,節流調節板(5)外圓底平面與下安裝座(6)上部頂平面的側面環形通道組成了可變節流口的復合節流閥;閘閥(8)和單向閥(9)安裝固定在下安裝座(6)上;靜剛度調節:由單向閥(9)充入經計算或試驗確定體積的防銹、防腐和耐高溫的化合液體,由于充入的液體占據了空氣彈簧的內部容積,減少了其內部壓縮氣體的容積,提高了空氣彈簧的靜剛度,反之由閘閥(8)排出部分已充入的液體,就相對降低了空氣彈簧的靜剛度;它的動剛度的調節過程是:當車輛靜止和在較平穩的運行狀態時,節流調節板(5)上下表面無壓差或壓差不大,由其材料的彈性平衡,節流調節板(5)外圓底平面與下安裝座(6)上部頂平面的側面環形通道組成的可變節流口無變化,氣囊(1)與下安裝座(6)間少有氣流流動,空氣彈簧的動剛度由氣囊(1)內容積加下安裝座(6)的內部容積和氣體的壓力決定;當由車輛車體和運載質量引起的動載增加,就會在氣囊(1)和下安裝座(6)的容積內自上而下的產生一個壓力遞降的壓力場,該壓力場作用在節流調節板(5)上下平面上的壓差增大,使得節流調節板(5)外圓底平面向下貼近下安裝座(6)的上部頂平面,逐步關小和關閉節流調節板(5)外圓底平面與下安裝座(6)上部頂平面間的側面環形通道的可變節流口,完成了較低級別的動載作用下的空氣彈簧的動剛度調節;只留下設置在節流調節板(5)上的數個小孔連通氣囊(1)與下安裝座(6),氣流的流通面積大為減少,它會自動根據繼續增大的動載和上安裝板(2)向下運動的速度調節氣囊(1)與下安裝座(6)間的氣體流動壓差,進一步自動調高空氣彈簧的動剛度,平衡由車輛車體和運載質量引起的動載,減少車身的側傾,提高車輛的平順性和操縱穩定性;當車輛在運行中碰到路面凸塊時,此時會在下安裝座(6)與氣囊(1)內產生一個由下至上的遞減的階躍壓力沖擊波,該階躍壓力波的沖擊使得節流調節板(5)從外圓底平面向上翻翹,迅速加大了節流調節板(5)外圓底平面與下安裝座(6)上部的側面環形通道,消除了節流調節板(5)上下的壓差,使空氣彈簧的動剛度為最低,以利于空氣彈簧的迅速被壓縮,減少路面凸塊對車身的沖擊,提高車輛的平順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液調靜剛度和壓差分級調動剛度的空氣彈簧,其特征在于:節流調節板(5)由彈性較好的塑膠材料制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液調靜剛度和壓差分級調動剛度的空氣彈簧,其特征在于:節流調節板(5)由彈性較好的金屬材料制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液調靜剛度和壓差分級調動剛度的空氣彈簧,其特征在于:節流調節板(5)由一片組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液調靜剛度和壓差分級調動剛度的空氣彈簧,其特征在于:節流調節板(5)由多片組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潔,未經楊潔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16899.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新型兩段式多噴嘴加壓氣化爐及其氣化方法
- 下一篇:改良廣漆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