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板狀熱管及其加工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1110309983.3 | 申請日: | 2009-1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065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0 |
| 發明(設計)人: | 趙耀華;刁彥華;張楷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趙耀華 |
| 主分類號: | F28D15/02 | 分類號: | F28D15/02;B23P15/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張濤 |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熱管 及其 加工 工藝 | ||
本申請為專利申請號為“200910207418.9”,申請日為“2009年11月3日”,發明名稱為“一種板狀熱管及其加工工藝”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熱管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用于相變換熱的板狀熱管及其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與自然對流和強制對流的換熱方式相比,由于相變換熱的方式傳熱效率高,利用相變換熱技術的換熱器在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此類相變換熱器技術中,最典型的要屬熱管換熱器技術,熱管的主要傳熱方式為蒸發和冷凝,具有傳熱能力大、溫度控制能力強、傳熱效率高的特點。其中振蕩型熱管雖然傳熱效率較高,但該種傳熱元件需要起振溫差;普通的毛細芯熱管其制作工藝如毛細芯材料的制備、真空的抽取、工質的封裝及維護過程非常復雜,使得其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熱管技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適用于熱管換熱器的結構強度高、制作和維護簡單的新型板狀熱管。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所述板狀熱管的加工工藝。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板狀熱管,包括板狀熱管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狀熱管框架內具有成組的微孔管構成的微孔管群結構,所述各微孔管側壁之間相互連接,以相互加強各微孔管的強度和強化傳熱性能,所述微孔管內灌裝有起相變換熱作用的工質,所述板狀熱管的兩端密封且至少一端頭具有由冷焊形成的漸變收縮的封口帶。
一種板狀熱管,包括板狀熱管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狀熱管框架內具有成組的微孔管構成的微孔管群結構,所述各微孔管側壁之間相互連接,以相互加強各微孔管的強度和強化傳熱性能,所述微孔管內灌裝有起相變換熱作用的工質。
所述各微孔管均為獨立熱管結構。
所述板狀熱管的兩端密封且至少一端頭具有由冷焊形成的漸變收縮的封口帶。
所述各微孔管管道平行排布,所述各微孔管的至少一縱截面在該封口帶處的外側邊沿微孔管管長方向漸變收縮為一點,所述外側邊為相對內凹的兩條弧形邊。
所述各微孔管管道平行排布,所述各微孔管的至少一縱截面在該封口帶處的內側邊沿微孔管管長方向漸變收縮為一點,所述內側邊為相對內凹的兩條弧形邊。
板狀熱管在封口帶所在端具有由錫焊或高頻焊形成的卷曲的加固焊口,和/或所述板狀熱管在封口帶所在端的外部設置有保護套。
所述各微孔管之間以加強筋相連接。
設置微孔管的通道橫截面的長寬比在至1.5之間,所述板狀熱管的最小管壁與各微孔管等效直徑的比值均大于等于0.2。
當板狀熱管的總厚度小于等于3mm時,所述封口帶漸變收縮的延展長度與板狀熱管總厚度的比值在0.75至1.5之間;當板狀熱管的總厚度在3mm至5mm之間時,所述封口帶漸變收縮的延展長度與板狀熱管總厚度的比值在0.6至1.5之間;當板狀熱管的總厚度大于5mm時,所述封口帶漸變收縮的延展長度與板狀熱管總厚度的比值在0.5至1.5之間。
所述板狀熱管的蒸發面與電子器件的發熱面相連,板狀熱管的其它部分為冷凝面;或所述板狀熱管的一端位于熱源之中,并吸熱蒸發,另一端位于換熱水管中冷凝放熱;或所述板狀熱管作為太陽能熱水器的集熱器,各微孔管群一端作為熱管吸收太陽能輻射能量蒸發,另一端在儲熱水箱中冷凝放熱以制備熱水;或所述板狀熱管的蒸發面與太陽能光伏發電電池板的背板相接觸,以吸收太陽能光伏發電電池板的熱量并蒸發,板狀熱管的冷凝面在換熱器中冷凝放熱以制備熱水。
一種如上所述的板狀熱管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管群為采用擠壓或焊接或燒結或沖壓而成為一體結構,或者是所述微孔管群為絲網結構物制成;所述板狀熱管的端頭封口工藝包括灌裝工質之前板狀熱管的一端頭封口工藝與灌裝工質之后板狀熱管的另一端頭封口工藝,所述灌裝工質之后板狀熱管的另一端頭封口工藝采用冷焊工藝,所述冷焊工藝為通過刀口擠壓板狀熱管的該端頭使之變形并進行封口及切斷。
所述灌裝工質之前板狀熱管的一端頭封口工藝也采用冷焊工藝或將板狀熱管的該端頭壓扁、卷曲后,采用錫焊或高頻焊進行封口加固或在該端頭套上套筒進行密封。
所述板狀熱管的端頭封口工藝完成后再將板狀熱管的兩端頭安裝保護套。
所述平行排布的微孔管群通過采用擠壓或沖壓而成為一體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趙耀華,未經趙耀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0998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隔爆型蓄電池電機車斬波調速控制器
- 下一篇:專用金屬絲捻線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