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氣、水雙通路中空纖維膜過濾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08574.1 | 申請日: | 2011-10-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1723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4-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捷;賈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10 | 分類號: | C02F3/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00160***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通路 中空 纖維 過濾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處理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膜過濾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各地區主要飲用水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潛在的水源污染風險也越來越突出,各地區水源水質呈現微污染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氨氮濃度上升,溶解氧下降,有機污染加重,原水水質呈下降態勢。因此開發新的凈水工藝方法,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和有機污染物是當前凈水工藝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與常規凈水技術相比,膜過濾技術存在諸多優勢,以超、微濾膜為代表的低壓膜技術能有效截留水中絕大部分懸浮物、膠體和微生物,具有極好的穩定性;膜分離可以簡化工藝過程,縮短工藝流程,對原水利用率高,膜過濾設備占地遠小于同等處理能力的傳統工藝單元。膜技術在飲用水凈化過程中顯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傳統的超、微濾其核心機理為機械篩分作用,其對溶解性有機物、氨氮等不能有效去除,需要與相應的預處理技術相配合。而目前還未開發出一種與膜凈水技術能夠較好組合,既滿足對微污染水源中顆粒性污染物的去除,同時還能夠達到有效降低溶解性污染物的方法和手段。
解決凈水工藝中如何處理氨氮和有機污染問題,生物預處理工藝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技術之一。它借助于微生物群體的新陳代謝活動,可去除水中的氨氮、有機污染物、亞硝酸鹽及鐵、錳等無機污染物,可有效降低水中溶解性污染物的濃度,并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的混凝沉淀性能。
膜曝氣技術是針對傳統水處理曝氣技術中存在的氧利用率低、能耗大等缺陷而開發出來的一種水處理工藝。該工藝采用透氣性膜對反應器進行無泡充氧,可以大大提高氧利用率和降低能耗。膜曝氣技術中采用的透氣膜組件不僅可以起到很好的曝氣效果,同時也能為微生物的附著提供良好載體,以保證生物代謝作用的進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膜法凈水處理技術中處理可溶性污染物能力的不足,綜合膜過濾和膜曝氣雙重手段,提供一種既能夠發揮膜的高效截留作用同時能夠有效降低水源中溶解性污染物的一種氣、水雙通道中空纖維膜過濾裝置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概述如下:
一種水、氣雙通道中空纖維膜過濾裝置包括膜過濾組件(5)、膜曝氣組件(6)、膜曝氣組件供氣氣泵(1)、膜曝氣組件供氣管路(2)、膜過濾出水管路(3)、膜過濾出水水泵(4)、組件清洗管路(8)、組件清洗供氣泵(7)。所述膜曝氣組件供氣氣泵(1)通過膜曝氣組件供氣管路(2)與膜曝氣組件(6)上端相連接。所述膜過濾出水水泵(4)通過膜過濾出水管路(3)與膜過濾組件(5)上端相連。所述組件清洗供氣泵(7)通過組件清洗管路(8)與膜曝氣組件下端(6)和膜過濾組件(5)下端相連接。
所述膜過濾組件(5)通過下端的組件固定片(9)與膜單元地板(11)上的組件固定片(10)連接;所述膜曝氣組件(6)通過下端的組件固定片(9)與膜單元地板(11)上的組件固定片(10)連接。
所述膜過濾組件(5)與所述曝氣膜組件(6)上端澆注盒(12)分為對稱的兩個澆注區域(13),下端澆注盒(14)在兩對稱的澆注區域(14)間排列曝氣孔(15)。
所述曝氣膜組件(6)與所述膜過濾組件(5)之間的距離應大于曝氣膜組件排列間距的2倍。
所述膜過濾組件(5)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可透水的親水性中空纖維膜。
所述曝氣膜組件(6)與所述實際情況采用可透氣的疏水性中空纖維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水、氣雙通路中空纖維膜過濾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的一種水、氣雙通路中空纖維膜過濾裝置的安裝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膜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膜組件上端澆注盒的橫向斷面示意圖(A-A斷面)。
圖5為本發明中膜組件下端澆注盒的橫向斷面示意圖(B-B斷面)。
圖6為本發明中膜組件下端澆注盒的豎向斷面示意圖(C-C斷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工業大學,未經天津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0857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