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噴印供墨系統及噴印頭擠壓清理方法及其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08385.4 | 申請日: | 2011-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0160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6-20 |
| 發明(設計)人: | 殷勝利;阮偉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銳畢利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41J2/175 | 分類號: | B41J2/175 |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協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42 | 代理人: | 解文霞 |
| 地址: | 224056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噴印供墨 系統 噴印頭 擠壓 清理 方法 及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剛性印制電路板噴印設備中供墨系統及噴頭內氣泡擠壓清理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剛性印制電路板噴印設備的供墨系統及噴頭內氣泡擠壓清理方法,是由壓墨泵將空氣壓入頭墨盒內,使頭墨盒內的氣壓由負壓變為正壓,從而將管路及噴頭內的墨水和氣泡強制擠出。該方法存在的問題是:1.壓墨泵至頭墨盒間,無法保證壓墨氣壓的穩定;2.若供墨系統發生異常墨水將直接倒灌至壓墨泵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擠壓清理方法,用于清理噴印供墨系統及噴頭內的氣泡,保證供墨系統供墨穩定流暢。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清理裝置,用于清理噴印供墨系統及噴頭內的氣泡和殘余墨水。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噴印供墨系統及噴印頭擠壓清理方法,該方法是:
1)首先將進入系統內的空氣凈化;
2)在供墨系統內壓墨泵的輸出端設置控制部件來控制管路的閉合,使壓墨泵工作時管路打開,否則關閉;
3)在供墨系統內的頭墨盒輸入端設置緩沖裝置;
4)用壓墨泵將凈化過的空氣抽進頭墨盒,使頭墨盒內的負壓改變為正壓,從而將頭墨盒至噴頭間的供墨管路及噴頭內的墨水和氣泡擠出。
上述的噴印供墨系統及噴印頭擠壓清理方法,步驟1)所說的空氣凈化方法,具體可以是在壓墨泵的空氣輸入管前端連接空氣過濾器,負責過濾空氣中的雜質,防止壓墨過程中供墨系統內的墨水受到污染。
上述步驟2)中所說的控制部件主要用來控制管路的閉合,當壓墨泵工作時管路打開,否則管路關閉,防止壓墨泵不工作時供墨系統和大氣相通影響供墨的穩定。控制部件可以選擇常用的電磁閥。
上述步驟3)所說的緩沖裝置主要用于防止供墨系統異常時墨水倒灌進電磁閥和壓墨泵,同時可保證壓墨時氣壓的穩定。具體可以是緩沖瓶或緩沖盒等,保證墨水倒灌時墨水不會直接通過管道進入管路控制部件即可。
為了具體實施本專利的方法,本專利的發明人還提供了一種具體的噴印供墨系統及噴印頭擠壓清理裝置,其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空氣過濾器、壓墨泵、電磁閥、緩沖盒、頭墨盒和噴印頭,空氣過濾器與壓墨泵的空氣輸入管連接,電磁閥設置在壓墨泵和緩沖盒的連接管道間,緩沖盒與頭墨盒的輸入端連接,頭墨盒的輸出端與噴印頭連接。
所說的緩沖盒也可以是緩沖瓶等,只要起到緩沖的效果,保證墨水倒灌時墨水不會直接通過管道進入管路控制部件即可。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說的剛性印制電路板噴印設備中的供墨系統及噴頭內氣泡擠壓清理方法可有效去除供墨系統和噴頭中的氣泡,保證供墨系統內供墨壓力的穩定;防止供墨系統異常時墨水倒灌;同時可有效過濾壓入頭墨盒中的空氣,防止墨水受到污染,保護噴頭。有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下面結合附圖1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噴印供墨系統及噴印頭擠壓清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說的噴印供墨系統及噴印頭擠壓清理方法,首先將進入系統內的空氣通過空氣過濾器1凈化后進入壓墨泵2,當供墨系統內壓墨泵2工作時,電磁閥3打開,管路暢通,否則關閉。壓墨泵將凈化過的空氣通過緩沖盒4后抽進頭墨盒5,使頭墨盒內的負壓改變為正壓,從而將頭墨盒至噴頭間的供墨管路及噴頭內的墨水和氣泡擠出。
緩沖盒4也可以是緩沖瓶等,保證供墨系統內出現墨水倒灌時墨水不會直接通過管道進入管路控制部件(電磁閥3)即可。
所說的噴印供墨系統及噴印頭擠壓清理裝置,其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空氣過濾器1、壓墨泵2、電磁閥3、緩沖盒4、頭墨盒5和噴印頭,空氣過濾器與壓墨泵的空氣輸入管連接,電磁閥設置在壓墨泵和緩沖盒的連接管道間,緩沖盒與頭墨盒的輸入墨水端連接,頭墨盒的輸出墨水端與噴印頭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銳畢利實業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銳畢利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0838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