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機械節氣門的電子控制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307559.5 | 申請日: | 2011-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839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3-21 |
| 發明(設計)人: | 趙予民;陳超;楊國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海博瑞德(北京)汽車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D9/00 | 分類號: | F02D9/00;F02D4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興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機械 節氣 電子 控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械節氣門的控制方法,尤其是在不改變原ECU的情況在可以替換電子節氣門。
背景技術
機械節氣門是發動機進氣系統上的一個裝置,是一個圓形的鋼片,中間有一根軸,由油門拉線控制開閉的,由閥片位置傳感器和步進電機組成,怠速是有步進電機控制,加油時油門線拉動閥片打開,節氣門閥片位置傳感器也跟著轉動(它是一個可變電阻器),改變其阻值大小然后把變化電壓信號輸出給ECU。ECU對系統的功能進行監控,如果發現故障,將點亮系統故障指示燈,提示駕駛員系統有故障。
電子節氣門的研究工作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開始有產品問世,近10年來,國外對電子節氣門的研究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發展趨勢可總結為:在控制策略上由線性控制發展為非線性控制,由輔助電子節氣門發展為獨立的電子節氣門系統,從單一的控制功能發展到集成多種控制功能,兼顧提高動力性、經濟性、操縱穩定性、排放性和乘坐舒適性。?國外多家公司已對電子節氣門系統作了深入的研發,比如德國Bosch,Pierburg,美國Delphi,Visteon,日本Toyota,Hitachi,Denso,意大利Marelli等已推出系列化產品應用于各種品牌的中高檔轎車。
電子節氣門的優點:(1)?電子節氣門控制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實現發動機全范圍的最佳扭矩的輸出。?(2)?精確控制節氣門開度。?首先由ECU?對各種工況信息和傳感器信號做出判斷并處理,接著計算出最佳的節氣門開度,再由驅動電機控制節氣門達到相應的油門開啟角度。?(3)?改善了發動機的排放性能。?(4)?具有更高的車輛行駛可靠性。?(5)?可選擇不同的工作模式。?(6)?可獲得海拔高度補償。?
?隨著電子節氣門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子節氣門的實用性和可靠性,目前有很多使用機械節氣門的汽車改換電子節氣門,本發明就是一種機械節氣門的控制方法,在不改變ECU控制策略的前提下把機械節氣門用電子節氣門替換掉。
發明內容
機械節氣門與電子節氣門的不同在于:1機械節氣門有步進電機的控制,電子節氣門沒有步進電子的控制2機械節氣門在怠速狀態下閥片關閉,是通過怠速步進電機調節怠速旁通孔的進氣量,電子節氣門在怠速狀態下本身的閥片有一定的縫隙。
本發明的內容是電子加速踏板的APS的信號和步進電機的模擬電路通過進氣量的算法,計算電子節氣門目標開度,在通過與電子節氣門的實際的TPS反饋信號的對比,通過電子節氣門的控制算法控制電子節氣門驅動來進行電子節氣門的開度控制,電子加速踏板的信號不變輸入到原有的ECU。
本電子控制方法包括:電子加速踏板、電子節氣門ETC、AD信號轉換、DA信號轉換、步進電機模擬電路、進氣量處理算法、電子節氣門目標開度以及ETC控制算法。電子加速踏板的APS信號通過AD信號轉換輸入到進氣量處理算法,原ECU步進電機信號輸入到步進電機的模擬電路在把信號輸入到進氣量處理算法,進氣量處理算法結合兩個信號計算出電子節氣門的目標開度然后在通過ETC控制算法與電子節氣門的信號進行對比輸出電子節氣門的控制信號給ETC驅動,電子加速踏板的信號在經過DA信號的轉化輸入到原ECU。原ECU的信號輸入到步進電機模擬電路,電子節氣門輸入信號給ETC控制算法,同時接受ETC控制算法的信號。
附圖說明
圖1機械節氣門電子控制方法框圖
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電子加速踏板信號經過AD信號轉換輸入到進氣量處理算法中,步進電機模擬電路輸入到進氣量處理算法中,進氣量處理算法通過兩個輸入,計算電子節氣門的目標開度,與電子節氣門實際反饋信號對比,通過電子節氣門的控制算法控制電子節氣門驅動來進行電子節氣門的開度控制。電子加速踏板的信號經過AD信號轉換和DA信號轉換輸入到原ECU。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海博瑞德(北京)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海博瑞德(北京)汽車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0755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