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青綠色澄泥硯臺的生產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303313.0 | 申請日: | 2011-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421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09 |
| 發明(設計)人: | 溫生康 | 申請(專利權)人: | 五臺縣溫氏澄泥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43L27/00 | 分類號: | B43L27/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衛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 地址: | 035504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青綠色 硯臺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澄泥硯臺的生產方法,具體為一種青綠色澄泥硯臺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澄泥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它與端硯、歙硯、洮河硯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開我國硯界精細的先河。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古人受磚、瓦當生產的啟示,結合陶硯再精工制作,遂步升華為澄泥硯。此硯始于唐代,宋代發展到頂峰,此后逐步衰落,最后失傳。澄泥硯的特點是質堅細膩,堅而不燥,細而不滑,儲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益毫,濃淡相宜,溫潤沉靜,色澤雅美,有多種不同顏色。《文房四譜》中說:“宋代以后,開采天然石琢硯,類澄泥硯,亦名‘澄泥硯’。其品類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玫瑰紫’、‘豆瓣砂’等”;文物專家指出:“因泥沙的來源及制作過程的天氣、燒制火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顏色。”看來古人并非是有意燒制各種顏色,而是燒制過程中客觀形成的,顏色的形成帶有偶然性,非人為所能控制。
澄泥硯臺具體的燒制過程及工藝,則至清代就已失傳。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藝繁復而產量甚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澄泥硯臺生產方法失傳、且硯臺顏色無法人為控制的問題,提供一種青綠色澄泥硯臺的生產方法。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步驟實現的:一種青綠色澄泥硯臺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取自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滹沱河中的古沉泥晾曬干;將曬干后的古沉泥放入水缸加水浸泡兩小時;將浸泡后的古沉泥攪拌成泥漿;對泥漿進行過濾;向過濾后的泥漿中加入占泥漿質量5%的牛骨頭粉;對加入牛骨頭粉的泥漿進行攪拌,并裝入布袋過濾其中的水分;對過濾掉水分的泥漿進行揉制拍打,使其成型為泥團;將泥團放入模具中制成毛坯;將毛坯放入耐火盒,將耐火盒放入窯中,窯溫控制在980℃~1050℃,燒制72小時,獲得青綠色澄泥硯臺。
本發明承古而創新,恢復了失傳已久的澄泥硯臺的生產工藝,生產出的澄泥硯臺質地細膩,堅實厚古,形制多樣,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人為控制澄泥硯臺外觀色澤的目的,生產出的澄泥硯臺形色兼備。所述生產方法具備可操作性,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實現的。本發明取法民間傳統工藝,經過大量的實驗及多年的工藝探索,成功實現了澄泥硯臺的工業化生產,所生產出的澄泥硯臺具有古籍中記載的多種優良特性,并在此基礎上取得了突破,實現了對澄泥硯臺外觀色彩的控制。燒制出的澄泥硯臺可以把色彩與形制結合起來,使其更具有藝術效果。本發明對于弘揚民間傳統工藝,保護民間珍貴文化遺產亦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青綠色澄泥硯臺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取自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滹沱河中的古沉泥晾曬干;(b)將曬干后的古沉泥放入水缸加水浸泡兩小時;(c)將浸泡后的古沉泥攪拌成泥漿;(d)對泥漿進行過濾;(e)向過濾后的泥漿中加入占泥漿質量5%的牛骨頭粉;(f)將加入牛骨頭粉的泥漿進行攪拌,并裝入布袋過濾其中的水分;(g)對過濾掉水分的泥漿進行揉制拍打,使其成型為泥團;(h)將泥團放入模具中制成毛坯;(i)將毛坯放入耐火盒,將耐火盒放入窯中,窯溫控制在980℃~1050℃,燒制72小時,獲得青綠色澄泥硯臺。步驟(d)所述過濾是采用萬孔篩過濾。
取自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滹沱河中的古沉泥,細潤而又有柔性,泥中含有十多種礦物質;經過萬孔篩過濾后留下的極為細致的泥漿就是澄泥;牛骨頭要磨成粉,加入澄泥中,并對加入牛骨頭粉的澄泥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將澄泥裝入布袋吊起,以過濾掉其中的水分;之后取出過濾掉水分的泥漿進行揉制拍打,使其成型為泥團;再放入模具中制成硯臺毛坯,此時可以按照藝術要求進行雕刻加工,使其具備各種形制;燒制時,窯中的溫度控制在980℃~1050℃之間(可選擇980℃、990℃、1000℃、1050℃),保持這一溫度范圍將裝有毛坯的耐火盒燒制72小時,就可得到具有青綠色色澤的質地細膩、發墨而不損毫的澄泥硯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五臺縣溫氏澄泥制品有限公司,未經五臺縣溫氏澄泥制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0331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氨氧化制備一氧化氮的方法
- 下一篇:鋼管自動噴碼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