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302933.2 | 申請日: | 2011-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4353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5-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敬鈞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中訊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K11/22 | 分類號: | G01K1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凱特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鄭立明;趙鎮(zhèn)勇 |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區(qū)東***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表面波 溫度傳感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應用于智能電網(wǎng)的溫度預警式的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屬于溫度測量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傳感器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對于許多傳感器應用的特殊場合,傳感器和被測單元間的連線通常是無法實現(xiàn)的。例如,用連線傳感器進行滑環(huán)電刷、電機轉子和許多運動物體的參量測量時,會產生很多機械問題和電路問題,會出現(xiàn)中斷、噪聲,甚至根本無法進行測量。再如,汽車碰撞時車內加速度的測量,汽車輪胎內部壓力、溫度和摩擦的測量等,也是不能采用連線的方式。因此,針對這些特殊的場合必須采用無線傳感器來實現(xiàn)測量。
無線傳感器按供能方式不同可分為兩種:有源和無源傳感器。有源傳感器應用于上述特殊場合的測試是有很多的局限性的。而無源傳感器無需電源直接供電,它是靠電磁波的能量維持傳感器工作的。在現(xiàn)有的無線傳感技術中,由于測量參數(shù)是通過無線傳感進行采集和傳輸,不可避免的存在高端橫模響應低端寄生響應導致的干擾,并且傳感器的體積都比較大,不利于測量空間較小時的應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固定床催化異構方法將正丁烯轉化為異丁烯,同時采用焊板式換熱器,并通過深度換熱技術,解決反應產物溫度過高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正丁烯固定床催化異構方法。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包括電路板和基片,在所述電路板上設置有供信號接收和發(fā)射的天線裝置,在所述基片上設置有一個用于提供諧振信號的諧振腔和兩個用于吸收反射信號的反射柵極。
由上述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fā)明所述的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通過基片上的諧振腔提供諧振信號,抑制了高端橫模響應,通過反射柵極吸收反射信號,抑制了低端寄生響應;并且相應的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只由電路板和基片兩部分組成,減小了器件體積,使聲表器件應用能夠實現(xiàn)小型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如圖1所示,包括電路板1和基片2,在電路板1上設置有供信號接收和發(fā)射的天線裝置1-1,在基片2上設置有一個用于提供諧振信號的諧振腔和兩個用于吸收反射信號的反射柵極。
具體的,與一般的諧振器相比,本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基片的諧振腔指條采用余弦函數(shù)加權設計,抑制了高端橫模響應,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輸出信號的高幅度值,使信號遠距離傳輸?shù)膶崿F(xiàn)變?yōu)榭赡?。在反射柵極的設計上,突破常規(guī)的指條排列方式,采用點陣加權的反射柵陣方式,抑制了低端寄生響應,這樣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雜波信號的影響,保證了輸出信號的高信噪比。晶片選取采用特殊角度(可選擇AT39°~42°范圍的角度)的石英晶體,保證了頻率偏移與對應溫度的高線性度關系。
在信號的接收和發(fā)送上,本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傳感器通過電路板上設置的天線接收PC機所發(fā)射的電磁波信號,當所接收的信號與自身的諧振頻率相同或比較接近時,傳感器的諧振器件發(fā)生諧振。同時由于受到所監(jiān)護的設備的溫度的影響,該諧振器件的頻率會偏移器件的中心頻率,并且通過電路板上設置的天線將該頻率信號以電磁波的形式發(fā)送給PC機,實現(xiàn)對電力設備的實時監(jiān)控。
本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的設計原理是基于聲表材料的溫飄特性,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溫飄系數(shù),如下表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中訊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中訊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30293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