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制作錐形穿硅通孔時采用的刻蝕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288669.1 | 申請日: | 2011-09-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375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2-01 |
| 發明(設計)人: | 陳驍;羅樂;徐高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23F1/02 | 分類號: | C23F1/02;C23F1/12;H01L21/308;H01L21/76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潘振甦 |
| 地址: | 20005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制作 錐形 穿硅通孔時 采用 刻蝕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制作錐形穿硅通孔(Through?Silicon?Via,TSV)時所使用的刻蝕方法,所述的刻蝕方法可操作性強,適合于工業化生產,不僅降低制作晶圓TSV的工藝成本,而且提高了TSV的電鍍填充的成品率。
背景技術
為了滿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發展的需要,新穎的3D堆疊式封裝技術應運而生。它用最小的尺寸和最輕的重量,將不同性能的芯片和多種技術集成到單個封裝體中,是一種通過在芯片和芯片之間、晶圓和晶圓之間制造垂直電學導通,實現芯片之間互連的最新的封裝互連技術,與以往的IC封裝鍵合和使用凸點的疊加技術不同,所述的封裝互連技術是采用TSV(Through?Silicon?Via,穿硅通孔)代替了2D-Cu互連,能夠使芯片在三維方向堆疊的密度最大,外形尺寸最小,并且大大改善芯片速度和低功耗的性能。因此,日月光公司集團研發中心總經理唐和明博士在Chartered2007技術研討會上將TSV稱為繼線鍵合(Wire?Bonding)、載帶自動焊(TAB)和倒裝芯片(FC)之后的第四代封裝技術。
為了實現IC器件的TSV晶圓級封裝,需要完成幾個重要工藝技術的開發。(1)通孔制備,采用DRIE在晶圓上制備高深寬比的Si通孔;(2)通孔電鍍,在通孔側壁上淀積SiO2絕緣層后,通過種子層電鍍金屬Cu使充滿整個Si通孔;(3)化學機械拋光(CMP),采用CMP將過量的Cu研磨掉后繼續研磨晶圓可以獲得不同厚度TSV圓片;(4)圓片與圓片或芯片與圓片之間的精確對準后的鍵合工藝。在上述幾個重要工藝當中,TSV的刻蝕是很關鍵的一個工序。考慮到成本,精度控制等因素,一般傾向于使用干法刻蝕來制作TSV。刻蝕過程比較復雜,不同的三維IC中通孔的分布位置、密度和尺寸(包括孔深和孔徑)是不同的。通孔技術需要能滿足對輪廓形狀的控制(包括控制傾斜度、形狀、粗糙度、過刻蝕等),同時又要求工藝能具有可靠性、實用性和重復性,最后,成本也要能被合理控制。TSV的制作一般使用BOSCH工藝刻蝕,這是一種基于等離子刻蝕的深硅刻蝕工藝。在刻蝕過程中通過快速循環切換刻蝕和沉積,即在每個刻蝕循環周期中,暴露的硅被各向同性刻蝕,再沉積一層聚合物來保護,然后聚合物被分解去除,暴露的硅再被蝕刻,周而復始,直至程序結束。從而實現深度刻蝕,而且通孔側邊非常垂直。垂直式通孔有利于提升通孔的數量和密度,但是對于TSV這種具有垂直側壁、高深寬比的結構,后續的絕緣層、阻擋層和種子層的沉積,以及TSV電鍍工藝都很難達到要求,具有極高的工藝難度,增加了制作成本。后續沉積工藝較難控制。比如薄膜的沉積,由于垂直型的TSV孔徑很小,深度很大,因此傳統的沉積工藝只能沉積在TSV開口處,而在TSV較深處的側壁和底部很難沉積;在TSV電鍍方面,由于電鍍液的Cu2+在TSV的開口處擴散移動速度明顯大于TSV孔深處的速度,因此電鍍速度的差異使得銅更多沉積在垂直TSV的開口處,從而導致TSV開口被銅填充堵死,而孔內形成空洞。
發明內容
為了能夠降低TSV的制作工藝難度,解決TSV刻蝕后的后續工藝的實現,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作錐形(倒梯形)TSV的工藝方法,所述的錐形實際是倒梯形,即上面大下面小的一種錐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8866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