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數據傳輸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85266.1 | 申請日: | 2011-09-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2481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03 |
| 發明(設計)人: | 黃侃;楊立;呂應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28/10 | 分類號: | H04W28/10;H04W76/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剛;梁麗超 |
| 地址: | 518057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數據傳輸 方法 系統 | ||
1.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四代演進型基站4G?eNodeB接收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流,將3G的數據發送至第三代無線網絡控制器3G?RNC,將4G的數據發送至用戶設備UE;
所述3G?RNC將所述3G的數據發送至第三代基站3G?NodeB,由所述3G?NodeB發送至UE。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G?eNodeB接收數據,包括:所述4G?eNodeB從S1接口接收數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G?eNodeB從S1接口接收數據之后,對其進行分流之前,包括:所述4G?eNodeB對從所述S1接口接收的數據標識對應的序號。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G?eNodeB與所述3G?RNC間通過指定接口相耦合,其中,所述指定接口與所述4G?eNodeB的X2接口相匹配,與所述3G?RNC的IU接口相匹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接口的協議層次關系依次包括:通用分組無線業務隧道協議用戶面部分GTPU、用戶數據報協議UPD以及因特網協議IP層。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G?eNodeB從S1接口接收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流,包括:
所述4G?eNodeB按照第一預設規則對從所述S1接口接收的數據進行分組數據匯聚協議PDCP分流;或者
所述4G?eNodeB按照第二預設規則對從所述S1接口接收的數據進行無線鏈路控制RLC分流。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設規則包括下列任意之一:
同一個傳輸控制協議TCP連接的數據均分流為3G的數據;
同一個TCP連接的數據均分流為4G的數據;
將優先級低于預設優先級的數據分流為3G的數據;
將優先級高于預設優先級的數據分流為4G的數據;
若PDCP緩沖區中的3G的數據緩存多于第一預設門限值,選擇指定數量的3G的數據,將其轉化為4G的數據;
若所述PDCP緩沖區中的4G的數據緩存多于第二預設門限值,選擇指定數量的4G的數據,將其轉化為3G的數據。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預設規則包括下列任意之一:
RLC層的上行狀態包被分流為4G的數據;
在設定時間內禁止發送上行狀態包;
將上行普通數據分流為4G的數據,通過4G空口進行發送;
所述3G?RNC將從所述3G?NodeB收到的空口可發送流量閾值發送給所述4GeNodeB,由所述4G?eNodeB確保下行分流給所述3G?RNC的流量小于所述空口可發送流量閾值。
9.根據權利要求3-8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G?RNC將所述3G的數據經由3G?NodeB發送至UE之后,還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3G的數據和所述4G的數據,根據各數據上標識的序號進行排序。
10.根據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應用于3G和4G載波聚合系統中。
11.一種數據傳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代無線網絡控制器3G?RNC、第三代基站3GNodeB和第四代演進型基站4G?eNodeB以及用戶設備UE:
所述4G?eNodeB,用于接收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流,將3G的數據發送至第三代無線網絡控制器3G?RNC,將4G的數據發送至所述UE;
所述3G?RNC,用于將所述3G的數據發送至所述3G?NodeB;
所述3GNodeB,用于將所述3G的數據發送至UE。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4G?eNodeB還用于從S1接口接收數據。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4G?eNodeB還用于對從所述S1接口接收的數據標識對應的序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85266.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