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防逆流摩托車排氣裝置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284828.0 | 申請日: | 2011-09-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59412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2-22 | 
| 發(fā)明(設計)人: | 白清祥;任勇;郭顯錦;李建統;張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門市大長江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N13/00 | 分類號: | F01N13/00;F01N3/34;F01N3/05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馮劍明 | 
| 地址: | 529000***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逆流 摩托車 排氣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排氣裝置,特別是一種用于摩托車的防逆流排氣裝置。
背景技術
摩托車的內燃機在工作過程中,由于燃燒作用,會排放出大量廢氣,增加空氣污染,因此,在摩托車的尾氣排放管中一般設置有催化器,通過催化器對內燃機排放的廢氣進行尾氣處理,降低廢氣中的CO、NOx、HC等有害成分。可燃混合氣體的空燃比是決定催化器轉化效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空燃比是指可燃混合氣體中所含空氣和燃油的質量比值,一般摩托車發(fā)動機工作環(huán)境中的最佳空燃比為14.7,這時候的廢氣催化率達到最佳,排放的廢氣最少。
內燃機尾氣排放過程中,由于廢氣流速較高,與催化器表面的接觸時間受到限制,單級催化器的轉化效果并不理想,若增加催化器的尺寸,催化器反應的放熱過程過于劇烈,催化器載體的耐受程度難以支撐,就會導致催化器損毀;同時廢氣與催化器的反應過程中,氧氣含量急劇下降,隨著氧氣含量的降低,催化器的后半段反應過程就會偏離催化器的高轉化效率區(qū)間,造成轉化效率降低。
為解決此問題,現有使用兩級或多級催化器的技術方案,通過第二級催化器前設置補氣管進行二次空氣導入添加氧氣,通過與第一級催化器后廢氣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可使廢氣的空燃比恢復至催化器高轉化效率的區(qū)間,提高廢氣轉化效率,同時新鮮空氣的導入,降低了廢氣溫度,有利于降低第二級催化器的熱負荷。
目前市場上在銷的摩托車一般都是將金屬制的補氣管以90度切入角度直接連接到排氣管上,如圖1所示,但當發(fā)動機高負荷運作時,發(fā)動機內出現過大的氣體壓力,廢氣容易從排氣管進入到補氣管,出現補氣逆流的現象,而現有的補氣管都是采用直管或者大角度的折彎管,不能有效的抑制補氣逆流的現象,造成補氣量不足,廢氣催化不充分,排放的廢氣不合格;同時,由于與排氣管連接的補氣管為金屬管,金屬補氣管一端與排氣管連接,另一端通過橡膠制的二次補氣閥膠管與通外源空氣的二次補氣閥連接,當出現補氣逆流的時候,熱量會通過金屬補氣管傳導到橡膠制的二次補氣閥膠管,嚴重的會導致二次補氣閥膠管溫度過高而發(fā)生燒損等問題。為達到摩托車的國Ⅲ、歐Ⅲ、甚至歐Ⅳ排放標準,有必要對現有排氣裝置的二次補氣進行研究和改進。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防逆流摩托車排氣裝置,該裝置能有效防止廢氣通過補氣管產生逆流,而且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防逆流摩托車排氣裝置,包括排氣管、與排氣管連接的補氣管,所述排氣管內設置有第一催化器和第二催化器,所述補氣管設置在第一催化器和第二催化器之間的排氣管上,所述補氣管出氣口伸入排氣管,所述補氣管出氣口端面與排氣管里的排氣方向成45~85度夾角;在所述補氣管靠近出氣口處設置第一折彎段,在所述補氣管靠近進氣口處設置有第二折彎段,所述第一折彎段和第二折彎段的彎角小于90度,并且兩所述彎角的朝向相反。
進一步,所述補氣管與排氣管之間的夾角優(yōu)選為70~80度,這時進行二次空氣供給的效果最佳,而且不易產生逆流。
進一步,所述第一折彎段的彎角優(yōu)選為68~75度,第二折彎段的彎角優(yōu)選為45~53度。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氣口指向背離排氣管的方向,連接于所述補氣管的二次補氣閥膠管位于補氣管的上方,使連接在補氣管進氣口上的二次補氣閥膠管遠離消聲器,防止二次補氣閥膠管在消聲器的熱輻射下老化或熔化破損。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設計中的補氣管出氣口端面與排氣方向成45~85度夾角,能有效阻擋排氣管里的廢氣進入補氣管,補氣管上還設置有兩處彎角小于90度的折彎段,兩彎角朝向相反,進一步抑制廢氣通過補氣管產生逆流,保證了二次供氣的順利進行,廢氣得到新鮮空氣的補充,降低了廢氣溫度,而且廢氣的空燃比恢復至催化器高轉化效率的區(qū)間,提高廢氣轉化效率;同時補氣管整體呈“S”型結構,在相同空間尺寸的情況下,增加了補氣管的長度,增長了氣體在補氣管中的流通途徑,起到降溫作用,廢氣熱量不易傳輸到補氣管另一端造成二次補氣閥膠管的熔化,防止二次補氣閥膠管出現溫度過高發(fā)生燒損等問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傳統技術中補氣管與排氣管的連接方式;
圖2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4是本發(fā)明補氣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門市大長江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江門市大長江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8482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移動終端的撥號裝置
 - 下一篇:一種水泥穩(wěn)定土攤鋪機及其改進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