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110280846.1 | 申請日: | 2011-09-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154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03 |
| 發明(設計)人: | 王亮;王治軍;蘇元洪;周煜源 | 申請(專利權)人: | 五冶集團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045 | 分類號: | E02D29/045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協和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31216 | 代理人: | 張恒康 |
| 地址: | 20190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下 混凝土 構筑物 基礎 底板 中的 坑中坑 快速 支模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工程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的支模方法,具體地說,是一種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
背景技術
地下混凝土構筑物通常埋深為-4m~-7m,有的甚至達-9m,如冶金工業地下電纜隧道、管廊等,這些地下構筑物一般都設計有集水坑,以解決排水問題,集水坑深度在1200mm以上,大小約為2000x2000mm,因集水坑嵌套在底板基坑中,所以俗稱“坑中坑”。當地下構筑物的基礎開挖到底板標高時,還需要開挖其中的集水坑,因為地下水流涌動,“坑中坑”施工難度比較大,在進行降水處理后,雖可以開挖到“坑中坑”的深度,但在降雨多發期,雨水量集中,基槽很快就泡在水里,如果在砂質土層地區,更加造成流砂現象,護坡樁也易被沖倒,“坑中坑”灌滿流砂。
采用傳統支模(或磚胎膜)方法必須等待水位降至設計標高以下,降水、清淤需要7~10天時間,模板支拆(或砌磚等)還需時日,如果期間擋不住流砂或遇暴雨,極易產生涌水造成二次施工,工期拖延會更長。
中國專利CN100572686C于2008年3月13日公開了一種坑中坑支護體系的施工工藝,其中支護體系制作和架設采用沉井制作和架設,利用沉井筒壁作為坑中坑的支護體系兼作外側胎模。雖然這種施工方法有其節約模板用量等優點,但其仍屬于傳統支模范疇,依然存在繁瑣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周期長的問題,更不適合地下水位較高、降水周期較長或者工程處于雨季且工期緊張,要求突擊搶工期的工程。
因此已知的坑中坑支護體系的支模施工方法存在著上述種種不便和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簡化繁瑣施工工序,縮短降水周期,節約降水臺班費用的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適用于地下水位較高、降水周期較長或者工程處于雨季且工期緊張,要求突擊搶工期的工程的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預制“鋼板盒”
所述鋼板盒是一由四周側壁鋼板和底板鋼板垂直焊接成的敞口鋼構件,鋼板盒的長寬分別等于坑中坑的設計圖紙尺寸(凈長)加上2倍混泥土厚度(壁厚),高度等于坑中坑的深度加200mm左右的余量,側壁鋼板和底板鋼板厚度為3mm;
b、挖坑放置“鋼板盒”,包含以下步驟:
(1)基坑降水、開挖至地下構筑物的底板標高,放出坑中坑的定位控制線;
(2)繼續深挖到坑中坑底板的底部標高,形成放置“鋼板盒”的坑;
(3)用施工機械把“鋼板盒”放進所挖好的坑中;
(4)在“鋼板盒”四周以及與構筑物底板同時澆注墊層混凝土,使之封閉連成整體,避免泥水、流砂的涌入;
c、在“鋼板盒”內施工坑中坑的鋼筋和內模板,使之與地下構筑物底板鋼筋綁扎成一體,同時澆注混凝土。
本發明的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還可以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鋼板盒的盒壁外側上下焊有兩道角鋼加強筋。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驟b(3)中,由于坑內很快會有滲水,水的浮力使“鋼板盒”漂浮,此時可在鋼板盒內壓入砂袋使其穩固。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的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具有以下優點:
1、簡化繁瑣施工工序,縮短降水周期,可節約降水臺班費用;
2、特別適用于地下水位較高、降水周期較長或者工程處于雨季且工期緊張,要求突擊搶工期的工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鋼板盒的平面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圖1的B-B剖視圖。
圖中:1鋼板盒長度,2鋼板盒寬度,3鋼板盒高度,4角鋼。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發明的地下混凝土構筑物基礎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包括以下步驟:
現請看圖1~圖3,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鋼板盒的平面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圖3為圖1的B-B剖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五冶集團上海有限公司,未經五冶集團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8084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