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272062.4 | 申請日: | 2011-09-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8656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明(設計)人: | 熊邦喜;陳潔;黃瑾;王琴;朱玉婷;施培松;顧錢洪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中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武漢宇晨專利事務所 42001 | 代理人: | 張紅兵 |
| 地址: | 43007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適用于 草魚 匙吻鱘 池塘 高效 生態 混養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池塘魚類養殖技術。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池塘養魚歷史悠久,其養魚產量一直占據世界第一。魚類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吸收,不僅成為人們膳食結構中理想的食物蛋白主要來源,而且是國家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國民的營養水平和促進人民健康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現有池塘養魚面積192.16萬公頃,目前我國池塘養魚的常規品種是草魚、鰱,鳙,鳊,鯉,鯽等,養殖方法是單養和混養兩種方法。而單養由于品種單一,池塘的立體空間和天然餌料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而目前的混養魚類品種搭配不合理,容易產生水質富營養化,不符合健康養殖的要求。為此、本發明是將目前我國池塘混養的品種改進為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5種魚類,這5種魚類同池塘混養在國內、外還尚未見報道的。本發明在承擔的國家973科研項目中進行了“一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的研究。研究從池塘的條件、放養品種、放養規格、放養密度、養殖周期、投飼量、投飼方法和生態管理技術等方面對我國原有的池塘的養魚方法進行了重大的改進。特別是在池塘混養的品種中增加了攝食浮游動、植物的匙吻鱘后,不但改善了池塘水質富營養化狀況,促進了放養魚類的生長、提高了品質,而且能顯著地提高池塘養魚的生產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本發明將對我國目前池塘的健康養殖和可持續發展是很重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以解決目前我國廣大池塘養魚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較低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其步驟包括:
1)池塘清整消毒:每年的4月上旬將池水排干,清整池底后,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消毒,池塘清整消毒后1周加注新水至1.5m深,并用1-2M2小網箱暫養8-10尾鰱試養1-2天,至鰱存活為混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奠定基礎。
2)魚種規格、放養比例及養殖密度:一次性放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魚種,各魚種的規格分別為:草魚150g/尾,鰱100g/尾,鳙100g/尾,匙吻鱘150g/尾,鯽60g/尾。放養比例分別為:草魚75%,鰱8%,鳙6%,匙吻鱘6%,鯽5%;養殖密度平均為3尾/M2。
3)人工投飼:每天的投飼總重量為池塘放養草魚總重量的5%,隨著草魚魚種的生長,投放的飼料總重量按同比例增加,將飼料總重量每天分兩次投喂(上、下午各占1/2),即上午8:30和下午:16:30各投喂一次;投飼方式為沿池塘四周人工手灑,投喂的飼料為混養魚種顆粒配合飼料,該飼料主要成分為:水分%11.80,粗蛋白%30.20,粗脂肪%6.00,粗纖維%6.40,粗灰分%8.20,鈣%0.97,總磷%1.43,食鹽%0.52,賴氨酸%1.31,蛋氨酸%0.47。人工投飼的時間自放養魚種開始至210天結束。
4)生態管理:每周向池塘加入新水一次,每次加水約20cm深。每月對池塘水質分析一次,保持池塘的水質pH為7.5-8.5,水溫為20.0-31.0℃,非離子氨≤0.02mg/L,總堿度為1.00-2.00mmol/L,溶解氧≥5.0mg/L,透明度為28-32cm,化學耗氧量≤15mg/L,生化需氧量≤5mg/L,總大腸桿菌<5000個/L。自放養上述5種魚種開始至210天養殖結束。
本發明經過上述混養方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魚產量平均可達到1000kg/667m2。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具體步驟如下:
1.池塘清整與消毒:每年的4月上旬(1號至10號)將池水排干、清整池底后,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的用量為100kg/667M2,全池均勻潑灑。
2.池塘注水與試養:池塘清整后1周加注新水至1.5m深。并用1-2M2小網箱暫養8-10尾鰱試養1-2天,以確定該池塘是否適合投放魚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中農業大學,未經華中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7206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