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隔藥灸臍中藥組合物無效
| 申請號: | 201110270890.4 | 申請日: | 2011-09-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3026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1-04 |
| 發明(設計)人: | 高樹中;馬玉俠;杜冬青;王秀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中醫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6/8888 | 分類號: | A61K36/8888;A61P15/08;A61K31/045;A61K31/125 |
| 代理公司: | 濟南泉城專利商標事務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 地址: | 250355 山東省濟***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輸卵管 阻塞 不孕癥 隔藥灸臍 中藥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不孕癥的中藥組合物,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外用中藥。
背景技術
不孕癥(Infertility)是一種特殊的生殖健康缺陷,也是目前生殖醫學領域的主題之一。不孕的因素可能在女方、男方或男女雙方,由于女方因素引起者為女性不孕癥,占40-50%。女性不孕癥的原因有多種,包括排卵障礙、輸卵管因素、子宮因素、宮頸因素、陰道因素等。目前,在諸多因素中仍以輸卵管因素為主,并且隨著環境污染、性傳播疾病、宮內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增多,輸卵管疾病造成女性不孕癥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故積極探討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有效治療方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和實用價值。
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有一般輸卵管通液術、宮腔或腹腔鏡下輸卵管通暢術、選擇性輸卵管造影及輸卵管再通術及手術治療等,上述方法均存在患者痛苦大、并發癥多、費用高等明顯缺點。中醫認為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主要病機是淤阻沖任、胞脈、胞宮,不能攝精成孕,臨癥多采用活血化淤、散結通絡等原則治療。中藥治療本病療效確切,但內服中藥熬制過程繁瑣,口感差,有一定不便,患者難以堅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隔藥灸臍中藥組合物,該藥物為外用藥,操作簡便,療效確切且安全舒適。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的:
一種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隔藥灸臍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包括以下原料:透骨草10-15g,?血竭10-20g,樟腦10-15g,白芷10-15g,沒藥10-20g,乳香15-25g,吳茱萸10-15g,生半夏10-15g,皂刺10-20g,冰片4-8g。
優選的上述藥物配方包括以下原料:透骨草12g,?血竭15g,樟腦12g,白芷12g,沒藥15g,乳香20g,吳茱萸12g,生半夏12g,皂刺15g,冰片6g。
發明人經過多年的研究,針對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病機特點,并結合臍療的用藥原則,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最終得到了本發明的配方,配方中各藥物原料的功效如下:?????????
透骨草: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腎經。祛風除濕,解毒止痛,可散瘀消腫。
血竭:甘、咸、平,歸心、肝經。祛瘀定痛,止血生肌,用于跌撲折損、內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
樟腦:辛、溫,通竅辟穢,溫中止痛,利濕殺蟲。用于寒濕吐瀉,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癬、齲齒作痛。
白芷:辛,溫,歸胃、大腸、肺經。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乳香、沒藥:活血化瘀,常相須為用,如《本草綱目》曰:“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
吳茱萸: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
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皂刺:別名皂角刺、皂莢刺(《圣惠方》)、天丁(《綱目》)、皂角針(《江蘇植藥志》)、皂針(《中藥材手冊》),辛、溫,歸肝、胃經。消腫托毒,排膿,殺蟲。用于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冰片: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開竅、止痛,《新修本草》曰:“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本草綱目》謂:“通諸竅”,本組方中主要用其通經走絡、攜諸藥直達病所之功效,增加藥物的滲透吸收。
本發明藥物制備方法簡單,將各藥物原料混合均勻,采用超微粉碎技術粉碎成細粉,密封即可。
本發明藥物為外用藥,在使用時采用隔藥灸臍法,步驟為:
①面圈的制作:取面粉適量,以1:3.5~4.0的比例用水調和,做成圓圈狀(直徑約8cm,高約2cm),面圈的中間孔應比患者本人臍孔的大小稍大0.5cm(直徑約2.0cm),備用;
②艾炷的制作:根據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刺法灸法學》進行艾炷的手工制作:先將艾絨搓成大小適合的艾團,夾在左手拇、食指腹之間,食指要在上,拇指要在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將艾團向內向左擠壓,即可將圓形艾團壓縮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隨做隨用。做成的艾炷直徑約2cm,高約2cm,以燃燒10~15分鐘為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中醫藥大學,未經山東中醫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7089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