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具有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戶外電視屏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110270014.1 | 申請日: | 2011-09-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015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雪蓮;劉幼海;劉吉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富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N6/00 | 分類號: | H02N6/00;H04N5/4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707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透明 薄膜 太陽能 電池板 戶外 電視 |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池板,特別是一種利用透明薄膜太陽能板來吸收光線以使戶外電視正常運行的裝置。本發(fā)明可以使用各種薄膜太陽能電池板。
背景技術
進入21世紀,我們看到了隨著物質生活日益提升的同時,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臭氧層破裂、冰山熔化,地球好像變得不堪一擊了。也因為這些不得不面對的真相,于是有了京都協(xié)議書的制定,也讓大眾了解了節(jié)能減排的重要性。用新能源來替代高污染、高風險的傳統(tǒng)電力,是一件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太陽能更是由于太陽光能取之不盡的特色,特別受到各國政府的的重視與支持。據(jù)估計,每年由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約為地球上所有人消耗的一百萬倍,也就是說,如果充分利用百分之一的太陽能,并且用10%的轉換效率是其轉換為電能,即可滿足我們的需求。
不論是目前的太陽能電池主流--單多晶硅,或是逐漸成長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其最終的目標都是要能并網(wǎng)發(fā)電,來替代目前高污染、或是高風險的發(fā)電方式。而這些太陽能電池板可能是應用在建筑物上,尤其是屋頂,或者在土地利用率較低的荒漠,興建大型電站。
太陽能電池若可具有大面積的照光面積,便可產(chǎn)生相對大量且可供使用的電能,因此許多工廠利用太陽能電池取代拋棄式電池,藉以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此外亦可將“綠能建筑”的概念與太陽能電池相結合。所以利用自然界的自然光源,減少電能的消耗,戶外電視屏不再使用交流電,通過蓄電池吸收太陽能,把低壓直流轉化為光能,不存在安全隱患。使環(huán)保戶外電視屏無污染、無輻射,符合綠色環(huán)保觀念,并且太陽能戶外電視屏安裝成本低,維修方便,使用壽命長,節(jié)省能源。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戶外電視屏,使其利用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板所產(chǎn)生的電能藉以讓戶外電視能正常工作,并達到省電節(jié)能的效果。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依據(jù)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具有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戶外電視屏,在白天有光照的條件下,利用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吸收太陽能輻射并轉化為電能,使得太陽能電池組件產(chǎn)生一定的電壓,經(jīng)過透明薄膜太陽能的戶外電視屏專用控制器對蓄電池充電,并將電能儲存在蓄電池中。到了晚上光照度逐漸降低至一定值后,太陽能電池板的開路電壓降低,當控制器檢測到這一電壓值后工作,通過逆變器的作用把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使得蓄電池對發(fā)光體放電。當蓄電池的電能消耗到一定值后,控制器再次工作,使得蓄電池的放電結束??刂破鞯闹饕康木褪菫榱吮Wo蓄電池,以達到正常運行的效果。
本發(fā)明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前述的一種具有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戶外電視屏,其中所述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是透光型薄膜太陽能電池,或者也可以是不透光型薄膜太陽能電池板。
???前述的一種具有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戶外電視屏,其中所述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具有金屬薄膜層,此金屬薄膜層可反射光紅中的紅外光及紫外光。金屬薄膜層材料可以是過度金屬,包括鎳.銀或鋁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面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是顯示本發(fā)明一種具有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戶外電視屏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透明導電玻璃20?…光電轉換物質30?…電池背面封裝材料
40…?戶外電視屏50…?蓄電池60…?控制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富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經(jīng)吉富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1027001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